最·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古代運河。
沿途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千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是中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干線。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20個市區。
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京杭大運河建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運河走向。
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并修筑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京杭大運河肩負著南北大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也有助于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到了推動作用。
申遺成功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通過中國提交的“大運河”申遺申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北京通州段·通惠河
北京東部的通州是一座擁有2200年歷史的古城,地處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水陸都會,文人墨客多流連于此,運河文化源遠流長。元代至清末設置通州漕運衙署,成為漕運、倉儲、商貿中心,歷史上為繁榮和安定北京做出重要貢獻。通州文化積淀深厚,明清時期建有州學、書院、會館多所,潞河書院為東路廳所轄10州縣最高學府,至今已有139年的建校史。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筑。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
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只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本文配圖由通州區文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