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匯是語言的基礎,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礎環節。在大學這樣一個英語學習的中高級階段,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語法框架,學生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其聽說讀寫能力的持續發展。然而, 詞匯教學,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為此, 本文在反思了目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困境后,提出了相應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詞匯教學;困境分析;建議
一、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困境的反思
(一)長期受到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影響, 教師已經對語法教學有足夠的重視。而隨著近些年交際教學法的風靡和四級考試的改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越來越愿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和應試技巧的講解上。但是,作為語言三大要素之一的詞匯,其教學依舊分布在英語教學的各環節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和系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仍停留在領讀、講解上,學生的學還處在背得慢、忘得快,背了忘,忘了算這樣循環往復的怪圈中。僵硬的教和學直接導致的是學生根本無法恰當而準確地使用背過的單詞融會貫通到句子、段落和的構建和理解中去,單詞對他們來說只是孤立的單詞。
詞匯教學的初級內容主要包括詞匯的發音、拼寫、意義等,但更高級也更重要的內容是要使學生能夠結合語境在句中、段中及篇章中運用自如。因為詞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會將詞匯用于實際交際中。傳統的語法教學將詞匯和語法割裂開來,導致學生在理論考試時很精通語法規則,但在實際運用中卻錯漏百出。所以,教師必須更加重視詞匯教學的語法性、板塊性和語境,扭轉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兩張皮”的錯誤傾向。
二、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相關建議
(一)根據詞音、詞形、詞義特征提高詞(語)記憶效果
加強讀音規則教學, 培養學生的拼讀能力。詞匯教學中,語音是第一關。只有在拼讀準確的基礎上,單詞才能記得準,記得牢。因此,教師應在學生剛接觸新詞(語)時就著重強調其語音的準確性,然后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歸類和比較使學生掌握單詞中字母及組合的讀音規律, 能聽能寫也能讀。
利用各種構詞法,擴大學生詞匯量。英語詞匯里有許多構詞法,如派生法、復合法、轉化法、縮略法、逆生法、擬聲法等。如果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能強化對這些構詞法的講解,則學生通過詞根、詞綴、合成、詞類轉化、聯想聲音對單詞就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記憶詞(語)或猜測詞義時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收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語義場內部及彼此間意義聯系的相關程度,減少記憶單位的數量。語義場就是同一詞類的詞由于它們之間緊密的聯系而形成的一個詞匯小體系,這些詞具有共同的語義成分,同時,還具有同義、近義、類義、反義等區別性特征。各個語義場之間也呈現著包含、并列、部分覆蓋等錯綜復雜的關系。教師通過歸納、分析新老詞(語)的語義場,可以使詞匯記憶系統化。
總之,教師在教新詞(語)時要注意列舉已學過的相似詞,逐漸使學生加強對所學詞(語)的音形印象,有意識地主動進行音、形、義上的比較,記憶效果就更好。
(二)根據詞匯的“板塊性”提高學生對詞塊的辨識度和運用水平
Michael Lewis(1997)認為英語詞庫是由四種板塊構成的:詞, 短語(poly-words),固定搭配(collocations),習慣用語(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和句子框架(sentence heads)。一些語言學家經過電腦數據統計分析發現,英語交際的自然語言中90%是由那些處于單詞和固定短語之間的半固定板塊結構來實現的。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包括四種板塊在內的豐富的語料庫,讓詞匯教學一方面與語音、語法、句型、課文結合,一方面又在聽說讀寫之中體現。
(三)根據詞匯所在的語境深化學生對詞匯的語篇功能的意識
語境指的是上下文, 它受到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大學的詞匯教學僅僅停留在詞匯表上, 學生不能夠完全掌握這些詞(語)在語境中具體如何使用,那么在口語、寫作這樣的語言輸出中他們一定會覺得困難重重。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語境記憶單詞而不是死記硬背。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語境來徹底了解一個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意義、用法以及搭配,最終使詞匯的學習超越句子的層次, 達到語篇的高度。這對他們的語言輸出和閱讀理解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不同于語法學習的到了一定階段只能取得有限發展的特點,詞匯學習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它伴隨著學生整個的英語學習階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有不斷摸索適合學生的方法才能幫助他們提高詞匯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汪榕培,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02.
[2] Lewis M.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xical Approach [A].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