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這個外來詞匯,從它傳入中國至今不到百年。它進入人們日常生活,成為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匯,也僅有30年左右。但這個詞匯在中國社會中的普及率、影響力,少有與之匹敵者。社區發展與社區治理,也早已進入政府的視野,且分量日重。近日,成都市以高規格的全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的形式,吹響全面系統推進城鄉社區發展和治理改革的集結號。
有溫度的社區,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體,是社區發展治理的終極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盼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具幸福感的生活,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的現實體現。而獲得這些美好生活的承接載體,最便利、最實惠的無疑是社區。因此,社區發展和治理,越來越成為國家治理、城市治理的高頻詞和著力點。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提出,要堅定不移轉理念,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推動發展取向由以GDP為中心向以人民為中心轉變,更加注重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貫穿城市建設管理全過程,努力創建方便而經濟的人際、商品、服務和思想交流的特色街區和生活社區,讓城市更有溫度,讓市民生活更有質感。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社區發展和治理,不只是物質性的“造物”運動,更是精神性的“造人”運動,是通過在社區“造物”的過程中凝聚社會共識、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形成社區歸屬感的過程。建構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主動參與、勇于承擔、互助友善的生活場域,締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鄰里相親、疾病相扶,具有溫暖、溫情、溫和的幸福生活共同體,是每一個社區發展的終極目標。
規劃引領,還權賦能社區,形成社區發展治理的保障機制。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倡導社區服務開始,經歷了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到社區治理若干階段。30多年來,社區從無到有,由弱漸強,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發揮了服務居民、維護穩定等重要功能。但隨著政府各級各部門職能不斷下沉社區,社區逐漸成為行政力量的末梢,“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道盡了社區居委會疲于應對的窘境。社區的行政化導致其無力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動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自治功能。推進社區發展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履行好社區治理組織者、執法者、規劃引領者、政策制定者、城市建設者的職責。因此,成都市《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特別提出,要構建以職能歸位為重點的聯動推進機制。以“還權、賦能、歸位”為指引,以強化社區自治功能為目標。還權,即還自治權于社區;賦能,即政府為社區提供、培植公共資源,形成社區建設的物質基礎,增強其服務管理的能力;歸位,即政府職能歸位、社區職能歸位,政府、社會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行政推動和社區自治良性互動的局面。
破除“巨嬰”意識,實現共創共享,形成社區發展治理的動力機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多元化、高品質社會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但居民自身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的意愿卻非常不足。最近成都市社科院作的一項市民調查顯示,77%的被調查者表示“從來沒有參加過業委會選舉”;有57.2%表示“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區服務或社區活動”;有53.2%認為社區服務主要依靠社區居委會。不少居民對社區事務不關心不參與,遇到問題就責怪政府不負責不作為,形成了一些只知索取、不愿付出,自身不愿長大、政府逐漸抱不動的“巨嬰”。究其原因,過去幾十年的“全能政府”讓相當一部分人養成了“等靠要”的習慣,居民缺乏自主意識、自治能力,此是當下社區困境的根源。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提出,要注重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礎作用,引導多元主體深度融入社區治理和服務,共商區域發展、共同服務群眾、共創美好家園。必須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實現路徑,健全以居民為主體的權責統一機制,制定居民權責清單,建立居民有效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制度規范,搭建相關方充分參與的協商平臺。轉變政府提供社區服務的方式,除必須由政府兜底負責提供的公共服務以外,都屬于居民自治共治的范疇。政府要由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提供服務,轉變為讓渡自治空間,將社區事務的決策權還給居民,同時賦予一定財力資源支持,鼓勵居民自發聯結形成自組織,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變社區居民“要我做”為“一起做”,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區命運共同體,形成社區良性發展、有效治理的動力機制。
激發多元主體,匯聚社會資源,形成社區發展治理活力奔涌格局。社區治理離不開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及居民在內的多元社會主體的參與。因此,成都市《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提出,要完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機制。要切實發揮黨組織的社會整合功能和政府資源的引導功能,充分激發包括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等多元社會主體活力,發揮它們在滿足公共服務需求、擴大群眾參與、增強社會自治、反映群眾訴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多元主體合作、多類社會資源聯動的共治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面對目前社會組織數量少、服務能力弱、參與社區治理意愿不強等問題,要加強政府職能轉變,編制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購買服務目錄,引導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各類公共服務,不斷培育和推動各類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壯大,提升其服務能力,使之成為社區治理的合格主體。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社區讓生活更溫暖。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提出了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奮斗目標。社區的溫度,老百姓的幸福度,是評價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指征。千百個充滿活力、獨具魅力、散發熱力的城鄉社區,必然疊加出一個彰顯人性化本質、體現宜居性生活的品質城市。成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