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為貫徹落實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精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要素保障,成都歷來高度重視發揮好財政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支持和引導作用。新形勢下,成都將全面升級施財之道和聚財之能,推動財政政策供給方式深度轉型,著力創新財政政策供給,通過構建“資金投入+政策引導”機制,形成財政政策“組合拳”,為“產業新政50條”落地落實提供堅實的財力支撐。總的來說,此次出臺的圍繞促進產業發展的若干財政政策可以概括為“一加一轉一減”。
一、“加投入”,產業支出規模更大
集中財力才能辦大事,要壯大產業實力,就必須把該用的錢用到位,發揮好財政支出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因此,未來成都將進一步加大對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支持主導產業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此,在政策考慮上,財政從三個方面著手。
優化產業支出結構。結合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和構建成都市現代產業體系的新要求,參考借鑒其他發達城市先進做法,綜合考慮成都市財力狀況和財政收支未來發展趨勢,經過科學測算,成都將繼續加大產業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加強資金整合優化以及新增財力、地方政府債券資金進一步向產業支出傾斜等手段,逐年提高產業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力爭通過2-3年時間,將全市財政產業支出占比提高到17%,市本級財政產業支出占比提高到20%。具體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全市未來三年,每年財政產業支出的增幅比整個財政支出增幅提高8個百分點以上,預計增幅需保持在16%以上,到2019年全市財政產業支出將達到342億元。市本級未來三年每年財政產業支出的增幅比整個財政支出增幅提高7個百分點以上,預計增幅在15%以上,到2019年市本級財政產業支出將達到86億元。
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按照重塑成都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新要求,為充分釋放改革活力,激發產業層次和經營方式重整,均衡財政資源潛力和價值,提振近郊區城市發展的信心,成都將研究制定市與區(市)縣財政體制調整方案,合理劃分市與區(市)縣收入范圍,積極構建既能增強統籌能力、又能調動市縣兩級積極性的財力格局。同時,建立健全市域內稅源企業遷移管理機制,規范引導區域競爭,推動區域錯位競爭、融合發展。
強化政府采購政策引導。著眼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支持全市部門、單位、集中采購機構依法靈活運用多種采購方式,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增強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生存能力。支持集中采購機構及采購人根據成都市產業發展優勢對有關產品和服務實行定點采購,加強對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政策指導和培訓,提高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水平。
二、“轉方式”,資本引導能力更強
創新就是生命力,創新就是源動力。當前,立足成都發展實際,堅持“跳起摸高”,不斷創新財政投資體制機制,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推廣使用,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加大財政資金杠桿,不斷發揮資金杠桿的“虹吸效應”,多渠道、多領域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推動成都財政的“雪球”越滾越大,資本運作的路子越走越寬,最終實現政府與民間資本的“雙贏”。具體來講,將著力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快落實1000億元目標規模的成都發展基金,構建財政資金與金融資源、社會資本之間的系統聯動機制,奮力撬動5000億元社會資本投資,聚力重大產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創新創業企業,形成“重大項目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產業基金支撐”的產融一體化發展模式。同時,強化基金市場化運作,研究完善財政投入退出機制,確保財政資金滾動投入、持續增效。
另一方面,堅持“投”“引”結合,積極探索創新財政資金多種引導模式,通過產業引導基金、股權投資、深化財政金融互動等方式,強化政銀、政企合作,不斷做大做強財政資金杠桿能力,增強“壯大貸”“科創通”“農貸通”等財政金融產品對產業資本的吸附能力,多渠道、多領域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成都市產業發展。
三、“減稅費”,企業發展成本更低
成本決定活力,成本決定創造力。創新財政政策供給,在財政資金供給上“做加法”是直接手段,對企業交易成本“做減法”則是間接途徑。為扎實做好企業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減法”,成都將始終堅持“放水養魚”“培育涵養”的政策導向,堅決貫徹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確保企業“輕裝上陣”,煥發活力。具體舉措上,體現在“減稅”和“降費”兩方面。
全面落實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深入推進“營改增”試點,積極落實簡并增值稅稅率工作,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范圍政策,落實企業改制重組、兼并重組稅收優惠扶持政策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稅收政策。對符合國家產業方向的特殊困難企業,依法依規享受相關稅收的“減、免、緩”政策。
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成都將全力落實取消或停征機動車抵押登記費、環境監測服務費等35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落實取消或暫停城市公用事業附加、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等4項政府性基金,將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免征范圍擴大到在職職工總數30人(含)以下企業。對屬于國家和省規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按照國家和省規定下限執行。進一步規范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管理。對清理保留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施目錄清單管理,定期在市政府和市財政局的門戶網站上予以公布,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下一步,成都將緊緊圍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確定的現代產業體系目標和戰略部署,貫徹落實《關于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能級財政金融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通過調整存量支出、安排新增財力、增加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加快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合理減輕企業稅費成本等舉措,建立財政金融聯動機制,優化財政政策和資金供給,最大限度地釋放政策紅利,激發產業結構升級的內生動力,全力支持成都產業發展,確保各項產業扶持政策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