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動能處于深度轉換之中。傳統的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亟需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在新發展理念中,創新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重大轉型期,原先的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都在提高,舊有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單純靠規模擴張推動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牢牢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我們才能更好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成都正處于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亟需抓住機遇。
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及其發布的《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從五個方面對成都市當前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做了十分清晰準確的描述:城市定位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演進;區域合作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區域協調發展轉變;增長動力從要素投入向“四輪”驅動轉換;產業結構從傳統工業引領向產業融合發展轉型;主導產業從中低端為主向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邁進。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要想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及在此基礎上提升成都在區域中、國家中的城市定位,必須要精準發現機遇牢牢抓住機遇。此次成都召開的產業發展大會對成都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難得的發展機遇進行了精確的掃描和定位。
所謂難得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對接上。近年來,國家明確提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先后提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成為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和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成都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節點、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紐帶,是重塑中國經濟地理的重要布局之一。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增強西部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形成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影響力、輻射力和集聚力。
此次會議從六個方面提出了成都產業發展的機遇:完善“五中心一樞紐”城市功能有利成都產業新發展;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有利成都產業競爭力提升;建設國家級新區有利拓展成都產業發展新空間;建設四川自貿試驗區有利提升成都雙向投資水平;實施城市群戰略有利推動區域整體綜合實力提升;建設生態文明有利成都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六個方面的發展機遇,既立足于對接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也強調發揮成都在區域定位方面的集群功能;既立足于成都市經濟地理空間的優化和發展,也重視擴大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外溢效應。
更為重要的是,這六個方面的發展機遇完全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與其說在這里談的是成都發展的機遇,毋寧說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成都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建設國家級新區強調的是“創新”理念,完善“五中心一樞紐”城市功能注重的是“協調”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則著眼于“綠色”理念,建設四川自貿試驗區著重的是“開放”理念,實施城市群戰略重視的是“共享”理念。
處于這樣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面臨如此的歷史發展機遇,成都有哪些比較優勢能夠助推其實現跨越式發展呢?
比較優勢理論是經濟學中的一個經典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國際貿易中一個國家應根據其資源稟賦狀況進行生產。一國只要出口那些它在生產率上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服務,僅進口那些它最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或服務,它就會從貿易中獲益。比如,根據生產要素比例或密集度,按要素豐裕度進行國際分工,即資本豐裕的國家應該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應該進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這樣,無論是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國家,都能夠集中于各自資源稟賦基礎上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生產進而進行商品交換,實現收益最大化。
比較優勢理論用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內部不同區域之間的域際貿易,也是同理。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省份之間發展速度、資源稟賦、勞動力和資本密集度參差不齊,完全可以利用比較優勢的差異進行區域間經濟貿易,實現各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成都產業發展大會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成都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經濟腹地廣闊的市場優勢,科技資源富集的創新優勢,高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優勢,承載能力凸顯的空間優勢,宜居宜業宜商的環境優勢。而這五個方面的比較優勢,正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資源和優勢。2016年4月,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從產業發展大會所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來看,十分清晰地顯示出如何發揮成都產業發展比較優勢,多措并舉,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目標一步步扎實前進。比如,產業發展大會提出從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入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通過構建良性產業生態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推進要素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強化創新驅動能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堅持開放引領戰略,提高產業國際化水平;加強品牌戰略力度,打造城市產業影響力等。
需要強調的是,成都產業發展大會提出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可以說點到了關鍵處。正如邁克爾·波特所言,比較優勢往往會轉瞬即逝,如何轉換為基于產業集群的動態競爭優勢是持續增長的關鍵。此次會議明確了66個重點產業園區(聚集區),突出產城融合,重點支持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五大支柱產業提升能級,強調產業集群,突出重點項目,形成點面一體發展的態勢。
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體現了四川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和對成都工作的總體要求,立足成都市市情,緊緊依托成都市產業發展比較優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現出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基本理路,為成都市未來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和方向。我們相信,通過五年努力,基本構建起以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核心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產業生態圈、生活服務圈、創新業態圈、企業協作圈,實現三次產業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間與產業體系協調互補的發展新格局這個成都市產業發展目標,一定能夠圓滿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