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這份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現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解讀文件精神的要點圖解如下。
主要目標
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
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出現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主要是農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了極限了,綠色生產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了,新的動力跟不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要用改革的辦法來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兩大板塊
推進“三大調整”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產品和“特色優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供給。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文件提出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等。
實現“三大激活”
激活市場。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等重要舉措。
激活要素。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重大政策舉措。
激活主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等政策措施。
政策支持
1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文件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作為推進改革的重大舉措,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
2整合撬動財政資金
確保農業農村投入,一方面是確保增量,文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大文章。
亮點舉措
1盤活集體建設用地
文件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2打造田園綜合體
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