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全覆蓋,如何增強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是長期以來困擾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兩大難題,對此,大邑縣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2016年,該縣在實現基層黨員教育培訓全覆蓋的基礎上,開展了“微黨校”教育培訓,為破解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針對性難題探索了新路。
第一,準確把握基層需求。
2015年,大邑縣依托網絡傳輸,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創建“黨建大課堂”,實現了黨員教育平臺建設全覆蓋、黨員培訓全覆蓋、黨員教育培訓與黨日活動有機融合,破解了全縣基層黨員教育培訓全覆蓋的難題。在實踐中,大邑縣發現,“黨建大課堂”解決了基層黨員教育培訓面上的問題,對具有共性的、普及性的知識培訓效果較好,但對專業性、個性化需求的培訓,仍是一個難題。大邑縣組成調研組,深入鄉鎮、社區、廠礦一線,通過召開座談會、制發調研問卷等方式,了解基層黨員培訓需求。通過調研情況分析,不同類型的黨員干部對培訓需求各不相同,比如:老年黨員希望了解當子女不孝敬時如何維權,糧食種植戶黨員想學習如何提高產量,水果專業戶黨員想知道如何運用互聯網銷售水果,等等。找準了需求,基層黨員教育培訓就有了方向和重點,建立“微黨校”成為解決培訓需求的主要途徑。
第二,強化政策制度保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推進“微黨校”建設,首先要有政策制度保障。大邑縣制發了《關于開展“微黨校”黨員教育培訓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對培訓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實施步驟、組織領導等作出了明確要求。《實施意見》提出,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用1年時間,實現“增強黨性、提升素質、提高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水平”的目標。《實施意見》還對“微黨校”的基本條件、示范點布局、主體責任、經費保障、師資隊伍建設、培訓教材、培訓基地建設、標準化教室等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微黨校”教育培訓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探索總結試點經驗。
“微黨校”教育培訓是一項新生事物,為了有序開展這項工作,大邑縣確定先抓好試點,再向全縣全面推開。利用現有成熟的“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整合“黨建大課堂”、基層文化信息資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風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黨群服務中心、農技中心等資源,建立了復用共享、多功能的“微黨校”,大力開展實體教育培訓試點工作。目前已在全縣建立117個示范點,涵蓋了鄉鎮、村(社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文化旅游園區、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其中,每個鄉鎮(街道)建立1個鎮級“微黨校”,共20個;以單獨1個村(社區)為單位組建“微黨校”,共74個;相鄰幾個村聯建“微黨校”17個;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文化旅游園區各建1個園區“微黨校”;單獨的非公企業黨組織建“微黨校”2個;單獨的社會組織黨組織建“微黨校”1個。在縣委組織部的統籌協調下,示范點建設由縣委黨校承擔具體業務指導職責,確定專人聯絡、專人督查。
第四,提供培訓物質條件。
按照要求,每個“微黨校”均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培訓室,室內設備(包括電視、投影、音響、電腦、網絡)的配備、擺放,制度上墻等,由縣委黨校統一制定標準。通過縣財政、縣管黨費、“村公資金”等多種渠道,保障每個“微黨校”每年不少于3萬元的運行經費。培訓時,從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鄉鎮黨委抽調專人組成督導組,確保把遠程教育站點用活用好,建好“微黨校”。有條件的“微黨校”還因地制宜開辟了“黨建文化長廊”,通過圖片、書法展示,營造濃厚的“黨員之家”氛圍。
第五,擇優建好師資庫。
為了建好“微黨校”示范點師資庫,大邑縣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基層黨組織中開展黨課教員講黨課比賽,擇優錄取黨課教員,建設縣級“微黨校”培訓師資庫97人,基層師資庫300余人,各級師資庫共建復用,所有“微黨校”根據自己的培訓計劃和課程選用各級師資。師資包括縣委黨校專職教師,教育部門中從事語文、政治、歷史等相關課程教學的教師,農業、司法等單位的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老黨員、老專家、老模范,優秀實用人才帶頭人等。
第六,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大邑縣充分利用現有的13個“雙強六好”黨建示范點、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黨風廉政警示教育基地、20個產業發展示范基地等資源,建立了黨性教育基地、培訓實踐基地、技能培訓基地“三基地”,為黨員教育培訓提供保障。目前已經建立了建川博物館、大邑經濟開發區、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一批教育實訓基地。
大邑縣“微黨校”教育培訓于2016年10月10日正式啟動,截至2016年11月底,縣委黨校牽頭的重點群體培訓14期,培訓1300人;鄉鎮黨委普遍輪訓近100期,培訓近4000人;村(社區)“微黨校”的“微課”“微班”培訓60期,培訓近2萬人次。在教育培訓中,突出了四個特點:
一是針對性更強。“微黨校”教育培訓突出按需施教,滿足各種不同類型黨員的個性化需求,在時間上快捷、內容上實用、形式上靈活,實現了黨員教育與時代特點的有機結合,使基層黨員教育培訓針對性更強,實現了“聽得進、用得上、記得住”的教育培訓效果。
二是實用性更加突出。“微黨校”教育培訓突出“急用”和“實用”,專注于解決基層黨員在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原則上每月開展1次黨員教育培訓,全縣形成了縣委黨校開展重點培訓,鄉鎮“微黨校”開展基層黨員輪訓,村、社區、園區(景區)、“兩新”組織“微黨校”開展特色培訓的黨員教育培訓體系,增強了基層黨員的法治意識,提升了致富能力。
三是形式更加靈活。“微黨校”教育培訓注重在“微”字上做文章,比如,在培訓內容上,通過“黨性+”的方式,根據特定受眾的需求,從小角度、小故事、小實用技術入手,使黨員教育培訓更貼近基層,形式更符合實際;在培訓時間上,根據不同內容確定時間長短;在培訓人數上,有多有少。
四是課程更具特色。大邑縣成立了黨員教育培訓課程和教材開發組,與鄉鎮和村(社區)合作,以黨性教育為龍頭,以班培訓為依托,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和開發各類培訓班次的黨性教育課件,開發了“黨性+精準扶貧”“黨性+法治教育”“黨性+創新創業”等系列課程,讓課程和教材真正做到接地氣、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