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寒意十足。武鄉縣故縣鄉十里坡村的貧困戶梁玉青絲毫沒有察覺。一大早,他就來到了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心里合計著今天又有多少斤小米訂出去。今年,他家的23畝谷子產了一萬兩千斤,比往年多產了4600斤,這意味著今年他的收入漲幅至少在一萬元以上。同樣,村里的李成祥也高興得合不攏嘴,今年他種的八畝谷子地,產了四千兩百斤,在往年畝產320斤的基礎上每畝足足增產了200斤。
“這技術真不賴,今年谷子能增收這么多,真是想不到啊!”面對滲水地膜谷子畝產520斤的測產結果,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狗小”激動地說,這都是沾了新技術的光呀。
“狗小”本名韓登科,村里人都喜歡喊他“狗小”。這些天,他正忙著銷售今年新上來的小米。“今天加工的二百斤,已經全部發出,包郵13元……”在韓登科的微信朋友圈,早在10月底就發出了這樣的“廣告”。
韓登科口中的新技術,名叫滲水地膜覆蓋谷子穴播技術。該技術是山西省科協包點武鄉縣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的重點項目,今年年初,武鄉縣選定在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所轄三個自然村——十里坡、大長煙和小長煙村分別以90畝、30畝和40畝進行了種植示范。
武鄉縣地處太行、太岳兩山之間,屬于十年九旱地區,種植地塊均為旱地。所轄十里坡村,全村41戶人家就有20戶是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只有不到2600元。近幾年,怎么能讓村里人的收入有所提高,讓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成了韓登科的牽掛。去年年初,在村“兩委”干部的幫助下,韓登科成立了吸納全村貧困戶的龍暉種植專業合作社,致力于幫扶和帶動眾鄉親們共同致富。
“今年省科協和縣科協的主要領導多次到咱的合作社所轄村實地走訪,對所選地塊進行分析,省科協還就新技術推廣給予咱們專項扶貧資金,咱自己也得爭口氣呀!”說起省縣兩級科協領導對合作社的扶持和幫助,韓登科言語間滿是歡喜,“今年咱們合作社第一年采用滲水地膜覆蓋穴播這項技術,既解決了旱地低溫、缺水的問題,還實現了谷子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種植,節約了人力投資還減少了工序,這是過去我想都不敢想的事,真要感謝省科協給咱們送來種谷子的好技術。”
讓人欣喜的是,通過對出苗情況、中期成長情況、收割測產情況的跟蹤督查和有關農業技術員實地測產后,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所轄的三個村,通過滲水地膜穴播技術種植以后畝測產520斤左右,比傳統種植畝產320斤增產200斤,每斤谷子按照市場價2.3元計算,平均每畝增收460元,160畝地一共增收7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