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脫貧成績顯著的同時,“數字脫貧”“不想摘帽”等問題也屢屢出現。如何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如何客觀評估脫貧成果?如何保證扶貧資金真正用到貧困戶身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制度有不少,辦法也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應該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完善扶貧公告公示制度,將扶貧工作曬在陽光下。
脫貧進入攻堅克難階段,更需要精準發力。精準發力的前提是加強對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和動態管理,確保扶貧對象精準到人。各地政府對所屬區域有多少貧困戶、誰是貧困戶要有一本精細賬和動態賬,不能“大概其”“一本老賬吃遍天下”。但是,單靠個別部門的力量有時很難做到精準識別,也很難實現高質量的動態管理。事實上,貧困地區的群眾最清楚哪些家庭是真貧困。讓百姓成為精準識別和動態管理的重要參與力量,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不漏掉真正的貧困群眾,確保將扶貧資源分配給真正的貧困群眾。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更容不得“動手腳”“玩貓膩”。然而,隨著脫貧工作不斷深入,扶貧領域的腐敗現象時有發生。我們必須對扶貧工作中的腐敗問題時刻保持警惕,在整治上更要突出“精準”。各級黨委政府除了要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打擊力度,還要不斷完善扶貧資金發放程序,更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扶貧公告公示制度,強化群眾監督與社會監督,讓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讓腐敗行為見光就死。
將扶貧曬在陽光下,關鍵是百姓要對扶貧政策真正了解,要對扶貧文件有興趣看,能參與到脫貧工作中去。有些地方出臺的扶貧政策,官話套話連篇,百姓看不懂,也沒興趣看。有些駐村干部在宣講扶貧政策時,看著文件照本宣科,臺上講得干癟枯燥,臺下哈欠聲一片,其效果可想而知。扶貧工作應該“打開大門”,讓老百姓進得來,說得上話。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才能讓他們成為扶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只有這樣,群眾才能成為各項惠民政策的監督者,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惠民政策落實到貧困戶身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檢驗黨和政府實行的政策與措施的成效,不斷推動扶貧工作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