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我們來了解下你家的情況,家里有幾口人、種了多少畝地、養了幾頭牲口,一年有多少收入……”去年11月份以來,在臨縣大禹鄉王家坪村總能看到這么一伙人,他們走街竄巷,出了東家進西家,調查走訪、噓寒又問暖,詳細記錄著每一戶家庭的具體情況,奔波勞碌卻樂此不疲。他們就是山西省農業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
強化認識 構筑戰斗堡壘
董健京,太原土壤肥料中心副主任,2016年5月派駐臨縣大禹鄉,任山西省農業廳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同年11月,他臨危受命,擔任臨縣大禹鄉王家坪村第一書記。肩負工作隊副隊長和王家坪村第一書記的董健京深知,做好農村和農民工作,光有滿腔的熱情是不夠的,只有真正了解村情、民情,才能知道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為此,他按照上級扶貧幫困的要求,首先深入農戶家中,開展調研摸底,與群眾交朋友、和老鄉拉家常,認真傾聽他們的訴求與心聲,并記好民情日記,建好民情臺賬。通過走訪,董健京詳細了解貧困戶的收入來源,找出致貧癥結,并與鄉黨委、鄉政府和村“兩委”班子多次討論,反復斟酌,以便尋求出路。
王家坪村共有人口910人,黨員28人,村干部9人。上任之初,董健京就對村里常住的老黨員、老干部進行了全面走訪,摸清了全村的干部隊伍情況。他多次組織召開村干部大會,集中學習各級關于精準脫貧的政策和系列文件精神,為的是堅定村“兩委”干部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作為外派干部,在面對村里的日常工作時,他本著幫辦而不包辦、盡職而不越位、依靠而不依賴的做事方法,為日后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精準幫扶 解決實際困難
貧困村最需要幫助救濟的首先是五保、低保、殘疾等特殊困難群體。董健京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又從事農業工作多年,對農民特別是特殊困難群體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看來,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困難是作為第一書記的首要職責。
王家坪村共有貧困戶85戶,其中五保戶5戶、殘疾人12人。上任以來,董健京本著“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突出“救急解難”“雪中送炭”的總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了工作。
村里的兩名五保戶王乃大和賈成恩均已年過八旬,生活難以自理,全靠左鄰右舍的接濟,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董健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來他了解到相關政策中此類情況允許辦理集中供養,于是他和村支書多次往返于村、民政部門、城莊集中養老院三地之間,最終成功幫助王乃大和賈成恩辦理了養老院集中供養手續,并親自將他們送進了養老院,徹底解決了兩名高齡五保戶“有保障無人管”的養老問題。去年春節前夕,董健京又組織黨員干部對一些行動不便、高齡貧困戶進行上門慰問,并為村里的五保老人送去了嶄新的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多虧了董書記的幫忙,給我們買吃的,送用的,真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他!”“天氣雖然冷,但咱們的心都是熱的。”在董健京心里,老鄉們感激的話語是鼓勵更是激勵,這讓他對鄉親們擺脫貧困的信心更足了,工作勁頭也更大了。
就這樣,近一年的時間,貧困戶席地上留下了董健京揮灑汗水的身影,崎嶇泥濘的羊腸小路上留下了他多次踏訪的足跡,破舊不堪的寒窯里回蕩著他歡快的談笑聲……
產業扶貧 實招帶來實效
去年進村入戶搞調研時,每走進一戶百姓的家里,在窯洞的角落里總能看到堆放著的幾袋子核桃,過去這可是當地農民收入中最大的一塊,如今也面臨著紅棗滯銷的窘境,雖然價格低至五六塊錢,但還是沒人來收。原因在于村里核桃品種老化、品質不高、出仁率低。這讓董健京陷入了沉思,“貧困地區貧在沒有產業支撐,要想實現貧困戶徹底脫貧,僅靠傳統的‘輸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有通過特色產業發展,提高其‘造血’功能,才能從源頭上摘下窮帽、拔掉窮根。”于是他多次組織黨員干部開會討論,充分征求意見,帶領村“兩委”班子親自到圪麻嶺村去實地考察學習,最后大家達成一致共識,王家坪村在產業發展方面要想實現脫貧致富,必須將現有的核桃樹進行嫁接改良,實現產品升級換代,要向產品質量要效益。但真到了實施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各種阻力。為了消除老百姓的疑惑和顧慮,董健京一方面要求黨員干部帶頭改,另一方面組織大家做工作、算總賬。最終在他苦口婆心的勸說和黨員干部的率先帶動下,利用多方爭取的15萬元扶貧資金,按照“尊重意愿、全部覆蓋”的原則,特別邀請了當地有名的核桃種植鄉土專家全程進行技術指導,選擇禮品、清香優質品種,對全村600畝核桃樹進行免費高接換優。按照預期估算,改良后的核桃樹待掛果豐產后,可以增產30%以上,產值實現翻番。
可董健京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核桃樹進行嫁接改良后,他們短時間內是沒有收入的。“堅決不能讓貧困戶的利益有任何的損失!”這是他在鄉親們面前擲地有聲的承諾。但如何彌補老百姓近三年的損失,實現收入穩定增長,成了擺在董健京面前的頭號難題。為此他和村“兩委”班子科學謀劃,認真分析,因戶施策,精準發力,找到了破解途徑。一方面利用核桃林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綠色馬鈴薯種植基地項目500畝,為老百姓發放專用肥料20余噸、優質馬鈴薯原種等生產資料,引導和鼓勵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改變過去以種植玉米為主的傳統習慣,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馬鈴薯、谷子等低稈作物的種植。另一方面是緊緊抓住省政府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的東風,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幫助村民組建禹霖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共帶動社員52戶,其中貧困戶40戶。今年已經爭取到造林任務700余畝,使有勞動能力的參與造林的貧困戶直接勞務收入平均達到4000元以上。對于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利用好金融扶貧資金,為60歲以上70歲以下、失去勞動能力且沒有進入低保的貧困對象進行金融幫扶,幫助他們每戶貸款5萬元用于投資分紅,每戶固定年分紅可達到3000元,連續分紅3年,有效地解決在實現貧困線、低保線兩線合一緩沖期間的夾層貧困戶問題。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董健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稱贊,而由他帶領的扶貧隊員們真扶貧、扶真貧的實干精神同樣贏得了鄉親們的支持與信任。然而,耳聞鄉親們的夸贊,董健京只是淺淺一笑。他坦言:“只要老鄉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自己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在他心里,“第一書記”不僅僅是稱呼,更多的是擔當,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