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視為餐飲界標桿的海底撈,近日因食品安全衛生問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目前,北京市食藥監局已經要求海底撈總部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全面進行限期整改,在一個月內對北京各門店實現后廚公開、信息化、可視化。
值得審視的是這波輿情的轉折。隨著海底撈的致歉信及處理通報,部分網絡輿情從憤怒轉為諒解,還有不少網友與自媒體為其“點贊”。
長遠來看,企業的整改是實做還是虛做、真改還是遮掩,顧客心里是有桿秤的。對每一個行業、每一家企業而言,消費者利益都應擺在首位。海底撈的發展壯大,得益于鮮明的用戶意識。比起行業內少數從業者服務態度不佳、欺客宰客等現象,海底撈的貼心xG9W1ShyYNhDYOs+WNEykA==服務可謂消弭了消費者的痛點,其在服務上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提升了消費者體驗,也是對消費者需求的尊重和滿足,一度刷新了行業服務的標高。然而,服務的“面子”再好,產品的“里子”也得過硬;內部的企業文化再溫馨,踐行起來也得與公共利益、法律法規一致。就餐飲行業來講,食品衛生安全就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所在,就是消費者利益之根本。如果無法保證食品衛生安全,就丟掉了根本,服務再好,都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海底撈事件,給整個餐飲行業再次敲響了警鐘。要看到,新食品安全法“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原則,不只是寫在紙上;公眾的注意力和部門的執法態度,也不會被一時一事的表態牽著鼻子走。每一家餐飲行業都需要以消費者利益為出發點,主動打開后廚,讓食品衛生看得見;填補管理漏洞,消除衛生死角,讓舌尖安全有保障,方可不負消費者的信任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