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主編,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劉洋、王亞平領銜編著,長江新世紀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的天地聯講少兒科普讀物《太空日記》,近日正式面向全國全渠道上市。
據出版方表示,《太空日記》初版印量高達10萬冊,是2017年度全國青少年科普領域最重要、最權威、最強勢的作品。它不僅是對神舟飛船在我國建造空間站之前的最后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全記錄,而且是對中國載人航天十八年飛天路所創造的尖峰成果的科學普及,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與第三步銜接的標志性創作。
1.“國家隊”之間的強強聯手
“大家好,今天是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當無線電波載著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太空特約記者”的聲音穿越遙遠距離回到地面,《太空日記》選題組有幸得到了第一手資料——由航天員在太空中親自記錄下的太空日記。這在全世界新聞出版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時間最長的太空駐留任務,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在開始之前便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在距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僅半個多月的一次座談會上,新華社相關領導提出了“把兩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發展’為特約記者”的設想,并指揮團隊立即付諸實施。在與有關部門密切溝通、反復磋商后,這事居然成了!國家通訊社與國家級重點工程的“強強聯手”就此產生。
在此基礎上,兩位航天員以“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的身份用自述方式記錄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不僅如此,遠在太空的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與地面航天員王亞平還一起組成了史上最豪華的“太空科普老師”陣容,親自演示神奇的太空實驗,為全國青少年獻上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堂“天地聯講”科普課。
2.第一視角揭秘地球之外的生活
在太空里能看電視嗎?在太空里也能跑步嗎?在太空里還能騎自行車嗎?在太空里怎么喝水,飛船帶的水夠喝嗎?在太空里怎么吃飯,米飯會吃到鼻子里嗎?在太空里怎么睡覺,和地面上有什么不同?關于太空生活的問題,有誰會比航天員的回答更權威嗎?
出版方介紹,在《太空日記》這本書里,每一篇日記都由航天員親自錄制,每一個鏡頭都在記錄太空生活。孩子們不僅能看到太空實景拍攝的圖片,還能掃描書中的二維碼,輕松觀看近四十段珍貴的太空錄像,讓孩子們超近距離走近太空,走近神舟飛船,走近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筆者還從本書責任編輯那里了解到,書中每一篇由文字、圖片和錄像承載的太空日記都來之不易,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一次天地通話采訪需要滿足多個條件:航天員與地面工作人員按計劃完成任務交接;航天員工作強度適中,同意進行天地通話,錄制太空日記;航天器飛行的軌跡(也稱“弧段”)被衛星信號覆蓋……
“今天拍不成了,確實沒有弧段,航天員要休息了。”這是《太空日記》選題組聽到最多的一個回答,也是最令人感到煎熬的回答。
“又一個弧段過去了,再等等看吧,接下來是今天最后一次通話機會了。”從密話間里傳來的消息不好不壞,卻始終揪著所有人的心。
“快進,還有7分鐘的時間!”這不僅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回答,更像是一個命令。一瞬間,所有人魚貫而入,來到與航天員通話的密話間,房門關上后,20秒鐘準備妥當,開機!
“天地采訪”的背后,凝聚了國社記者的堅守與執著。正是國社記者的這份堅守與執著讓《太空日記》的誕生成為了可能,讓航天員以第一視角揭秘地球之外生活成為了現實。
3.詳解絢麗天宮數十項有趣實驗
在太空里怎么種莊稼?在太空里怎么用水滴搭一座橋?在太空里怎么捕捉生物大滅絕的疑兇?在太空里怎么煉出未來世界的英雄材料?關于太空實驗工作的問題,有誰會比航天員、航天人的回答更權威嗎?
出版方介紹,為了以更加有趣、更易理解的方式向全國的青少年介紹太空實驗,《太空日記》選題組專門邀請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三位“85后”航天人戴堃、朱峰登、申聰聰擔任地面“航天主播”。
三位航天主播與航天員形成天地呼應,密切協作,共同在本書中為青少年科學普及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展的數十項趣味十足的高精尖實驗。它們有的是在探索宇宙最深處的奧秘,有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地球、海洋和大氣,還有的是在解決將來長期駐留太空,以及深空探測時的食物問題。
4.走近中國最
權威的幕后航天人
神舟飛船怎樣追上天宮二號?是誰在航天任務中號令八方?怎樣從地面控制航天器的一舉一動?航天員返回地面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是誰?航天員返回地球后,誰來照管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關于航天器飛行控制的問題,有誰能比幕后航天人更權威呢?
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中,33天是幕后航天人堅守任務的時間,33天是他們陪伴我們的時間,神舟十一號是全新的起點,航天夢是他們一生的理想,他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筆者從《太空日記》選題組了解到,為了向青少年全方位科學普及航天知識,傳播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成果,弘揚航天精神,激發青少年科學探索的熱情,選題組在三位“85后”航天人的帶領下,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走近中國最權威的幕后航天人,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帶領青少年從軌道控制、關鍵控制、調度指揮、聲像傳輸、上行控制、遙測、航天器長期管理等崗位全方位了解載人航天事業。
《太空日記》編委會介紹,這部航天科普讀物不僅為孩子全面開啟了走出地球、邁入太空的科學大門,而且讓孩子們跟隨航天員和航天人的腳步重啟了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一起領略太空探索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這部航天科普讀物能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航天精神的洗禮。
“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夢想。人的一輩子是由各個時期大小不同的夢想串起來的。一個目標實現了之后,一定會確立一個新的目標。如果一個人實現目標后就無所事事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參與本書編著并為我國首位三度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如是說。
在太空中度過第50個生日時,《太空日記》選題組通過飛控中心向他送上了全球華人小朋友的繪畫和視頻祝福,景海鵬還特地錄下一篇太空日記,向全球華人小朋友回贈寄語:祝愿全球的華人小朋友健康快樂、幸福成長!也希望小朋友們從小樹立遠大目標,做一個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人。長大后,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我們一起攜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