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昆曲、品評彈、看非遺……為期一周的“文化之旅”不僅增進了港澳文化界人士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更探討了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背景下煥發出屬于當代活力的時代課題。正如作為粵劇愛好者的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周振基所說,如何在當代傳承好傳統藝術,讓更多年輕觀眾愿意親近它、接受它、認同它,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傳統技藝正面臨斷層流失
在南京,盡管近十幾年來不斷加強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工作,但仍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傳統技藝不是瀕臨消亡,就是處于“休克”狀態,人才和手藝流失很快。“對于傳統文化,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耐心去了解,更不用說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去研究一部經典作品。”周振基在文化界工作近三十年,其間他不斷向年輕人推廣粵劇藝術。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舞臺上演的大都是經過現代改編的傳統戲——炫酷的舞美、奢侈的服裝造型、聲勢浩大的交響音樂,這些既曲解了傳統藝術的內涵,也因為高成本讓傳統戲曲難以大規模演出推廣。
對此,文化部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心有戚戚。他認為,傳統文化的發揚與保護之所以有阻力,一方面是人為的,另一方面是因為自然規律。對于前者,問題在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不能照顧到非遺項目本身的性質、結構、功能、形態及價值評估這五個核心要素,許多非遺項目的運作實施往往在以上幾個要素中只取一個或有所偏離。比如,云南的潑水節,越來越多人把它當成了一種狂歡甚至是惡作劇,與傳統文化的結構和性質完全不符,導致現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潑水節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從而歪曲了節日本身。后者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自己在演變甚至消逝。劉魁立舉例說:“比如現在年畫的生存空間、活動空間正逐漸減少,像‘灶王爺’這樣的年畫形象已經很少能在城市中見到,煤氣灶和電磁爐等的普遍使用,顯然已經讓‘灶王爺’失去了‘辦公地點’,它正在失去原有的功能,逐漸演變成收藏品。”
傳統需煥發當代活力
“我國經過多年的遺產保護實踐,在遺產活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效果較為顯著。遺產活化利用的概念和方法也逐漸從單一的建筑遺產擴展到對其他類型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副主任趙云指出,以“故宮古建筑群+可移動文物”為代表的文創產品,以金沙遺址的金沙音樂劇為代表的概念品牌,以烏鎮戲劇節為代表的場所場地再利用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要使傳統文化煥發當代活力,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當代遺產保護和民生發展服務,這不僅需要在激活傳統文化活力方面下功夫,也需要結合過去成功的遺產活化利用的實踐經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此外,結合博物館的藏品,推動博物館文創活動的開展也是一條出路,南京博物院在這方面也發掘出了自己的特色。諸如南京云錦、蘇州刺繡、揚州漆器、宜興紫砂等非遺技藝的傳承方式,就讓傳統文化更接地氣,更加鮮活。
江蘇省非遺保護研究所所長介紹:“我們以前展示傳統手工藝,多半是請傳承人到博物館進行手工藝表演,觀眾瞧的是一個新鮮,并沒有真正想了解這項傳統技藝。而現在,我們請這些大師到博物館、社區、校園做講座。這種現身說法式的展示交流活動,不僅吸引了更多觀眾,也豐富了各項非遺項目的研究資料、夯實了理論基礎,使得各種傳統技藝不再僅僅是口耳相傳給后人,避免了‘人走技失’。”
從傳統文化中提取能量
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保留到今天,一定是不斷經歷改變,傳統藝術要創新,首先要了解傳統藝術的本質是什么,在變化的過程中其核心的價值、元素一定不能變。
12年前初次與昆曲邂逅時,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就開始著手進行一系列戲曲實驗,他與昆曲藝術家石小梅合作的多媒體音樂劇場《弗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我愛宋詞之好風如水》以及昆曲《臨川四夢湯顯祖》等作品,一方面是“復古”,也就是呈現昆曲本身的模樣,譬如演員人數以精為本、不使用擴音技術、用最基本的樂隊配合演出等。另一方面則推進傳統與新媒體的互動,結合新的數碼影像科技,通過復古和創新兩個力量推動傳統文化。
對此,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高級技術員袁紹珊指出:“提起傳統文化,有些人會視為道德責任,設法為傳統文化‘注入’當代活力;但就澳門的實際情況而言,除了中西文化不斷地交流與碰撞,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審視它跟中華文化從未間斷的紐帶,思考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提取’源源不絕的能量。”其中,以湯顯祖貶官南下來澳的經歷,借鑒《牡丹亭》的故事而創作的澳門本土室內歌劇《香山夢梅》,以及澳門本土創作的京劇《鏡海魂》,都是現代創作思路與傳統文化碰撞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