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各類傳統文化活動的現場,總是不少各種“長槍短炮”和高像素智能手機。然后,相關的圖片視頻就迅速在網上傳播開來。
傳統節日活動,以及其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之所以能夠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不僅僅是由于傳承人、從業者、參與者的代際傳承,也與當今日益發達的人際傳播息息相關。可以說,傳播與傳承缺一不可,共同維系著傳統文化事象活態存在的生命力。
全民傳播傳統文化的意義
在中央剛剛發布并開始實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要求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長期以來,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受限于基礎數據記錄的缺乏和不完整,單單依靠人數有限的保護工作隊伍,顯然難以完成對浩瀚宏達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記錄。同時,已經建立的傳統文化資源數據庫,僅僅限于工作層面,沒有實現對外開放,也就難以實現社會的廣泛利用。全民對非遺等傳統文化事象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攝影、攝像、錄音等,記錄所得的海量素材通過科學的渠道,可以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遠播提供與互聯網渠道相匹配的資源庫,成為構建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民記錄與傳播已然成熟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備較好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機普及率持續攀升,加上數碼照相機、家用攝像機的普及,人們拍照、攝像等記錄行為習慣的養成,決定了全民記錄傳統文化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購置了高清單反相機、專業級攝像設備,已達到了專業記錄所需的技術標準,所采集的圖片、音視頻完全可以達到資源數字化保存的要求。
當單反發燒友、短視頻創作團隊將鏡頭對準散布在各地的傳統文化事象,基于強烈愛好驅動的記錄與創作行為,將會帶來越來越多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畫面、影像和故事,也將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資源。
民眾的關注與參與是傳統文化事象得以實現人群傳承的必要條件,而圍繞該事象的活躍的興趣社群是傳承人、從業者最需要的“知心人”。借助故鄉情結、興趣愛好、審美情趣等形成的特定地域或項目的小眾化社群,是當代傳統文化記錄整理與傳播推廣的主力軍,也將是全民傳承的核心力量。
培育良性外環境
迎接這樣一個全民參與傳統文化的記錄、傳播的時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提供入門指南。民眾具備記錄傳統文化的意識、技能和設備之后,以保存記憶、傳播文化為目的,告訴人們如何記錄與分享的入門級指南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整合共享平臺。志愿者群體的自發形成,壯大了傳統文化記錄者隊伍,使得保存活態傳統的任務不再主要依靠政府遺產保護機構跑遍城鄉來完成。
三是引進專業管理。公眾上傳的照片、視頻等資源包含了海量主題,分散于不同時間和地域,包含各個門類的傳統文化事象和傳統藝術表現形式。
今天,人們一方面越來越意識到搶救性地記錄身邊瀕危的非遺等傳統文化事象的重要性,一方面也越來越樂于關注、參與和分享自己所喜愛的民族民間生活文化。拿起手機記錄、通過網絡分享,鼓勵與引導人們以力所能及、饒有興趣的方式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既是全民文化創造力的展現,也是傳統文化資源謀求與當代文化需求相結合的一種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