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來,我接觸了《機械工程控制基礎》?!蓖鯐詵|順手從辦公桌的書架里拿出了這本書,“感覺機械與控制結合以后,更神奇了,尤其是接觸了國外的一些機械控制案例,感覺很多機械的功能設計都變得非常巧妙,那些巨大的機械在‘控制’中更靈活,很震撼。我突然產生一種感覺,自己好像就是為機械設計而生的?!?/p>
坦言:“興趣是最好老師”
轉眼,大學生活結束了。畢業前王曉東收到了太重集團、一汽大眾、中聯重科、大同齒輪等多家企業的應聘回執?!爱敃r太重給出的條件并不是最優的,但是太重的礦山機械制造在全國是最有影響力的,有上百個世界之最。有一天能參與到一件先進機械裝備的研發制作之中是我的夢想。緣于這個情結,我選擇了太重?!蓖鯐詵|說。
但是,人生不總是一帆風順。從學校到企業,滿腦子想的都是要在礦山機械制造領域大展身手,而且從課題準備到入職演講都是以礦山機械做準備的王曉東,到太重報到時卻被分配到了風電研究所,當時的失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還是選擇了接受。
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風電不僅對太重而言是個新項目,對于全國而言也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需要研究的課題有很多?!蓖鯐詵|一語帶過了他當時的掙扎與糾結。
太重風電所2009年成立,王曉東2011年入職時只有五六個人,而且都是從其他研究科室“半路出家”到這里的。因為成立時間較短,對于太重而言還有很多風電領域的技術沒有掌握,如“微觀選址技術”“載荷計算技術”“結構計算技術”等等。
風力發電,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在室外人少風大的地方安裝幾個大風車,只要能讓風車轉起來,就可以達到發電的目的。其實不然。風車的安裝是很有講究的,這些講究需要很多技術給予支撐,如風力發電設備安裝區域的地形怎樣,哪個點的風速是多少,哪個點的風速比較平穩、湍流小等等,都需要有大量的數據給予支撐,這些數據還需要到一個十分精準的仿真環境里去反復驗證,才能保證風力發電的穩定、高效、安全。當時,太重已經研發制造出了2兆瓦的風電機組,但是在微觀選址技術領域還幾乎是空白,包括風電機組的載荷計算技術都還需要提高。
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后,王曉東一邊做著機械設計,一邊做著微觀選址技術領域的探索。2012年,太重集團正式將風電領域的微觀選址技術立項,立項后的科研攻關任務交給了王曉東?!拔也回摫娡?,做到了當年立項當年完成。”鏗鏘的話語里充滿了自信與堅定。
“過程順利嗎?”記者問。
“順利?沒有任何一項科研會是順利的。”王曉東回答。他回憶說,當時對于測風數據如何處理,他翻閱了很多資料,查閱了很多信息,也找過一些前輩,但都無功而返。最糾結時,幾天幾夜沒有一絲進展,那種煎熬,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但幸運總會眷顧那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人。“一天,我又發現一個‘小程序’,真的是個很不起眼的程序,但是卻一下子解決了困惑我數日的大問題,這大概就是‘幸運’?!蓖鯐詵|開心地說,“這次經歷,我最大的感受是當你在新的領域、新的專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上,不能從其他方面取得幫助、也沒有前人帶路時,興趣是鼓勵你、支持你走下去的最大動力?!?/p>
放言:“為風電事業獻身”
短短六年,王曉東不斷研究新技術、掌握新技能,目前已經掌握了風電領域風電場微觀選址、風電機組載荷計算、塔筒有限元分析等關鍵技術,擔任了太重集團2.5MW122機組開發、大板梁七和風電場項目等多個新產品開發項目和生產項目計算及機械主任設計師,期間還帶領所里同事共同研究各項新技術。2014年風電所成立結構計算及風資源評估組,王曉東擔任組長,并牽頭負責風電所配合經銷定貨工作。
2016年11月26日中國科協首屆企業創新方法大賽在山東濟南開幕,經過各省(市、自治區)分賽區初賽選拔,有100支代表隊300余人參加決賽。當天通過理論測試和分組評審比賽,最終評選出一等獎20名、二等獎30名、三等獎38名?!盁o主軸多齒箱緊湊型風電機組”項目被評為一等獎。當晚,20個一等獎項目又通過理論測試環節選出10強選手,王曉東代表項目組參賽并進入全國10強。次日下午進行了10強擂臺賽,在第一輪共答題環節結束后,王曉東以70分的成績名列第一;經過第二輪搶答環節后,太重團隊以累計84分成績繼續位于榜首;之后得分前5名的團隊又進行了創新展示,最終經過專家打分、大眾投票等環節,太重集團的“無主軸多齒箱緊湊型風電機組”項目奪得大賽唯一金獎。
回憶這段經歷,王曉東仍有些激動,他說:“2011年入職時,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國際研討班在太重集團開辦,邀請韓國金昊宗教授到太重教授TRIZ理論并指導課題研究。因為規格比較高,太重僅有20多名技術骨干參與了培訓,但巧的是風電所的高工正好在外出差,機會落在我頭上,沒想到,我還成了最受益匪淺的那一個,才有了這個成果?!?/p>
參加完這個培訓沒多久,王曉東就用這個創新方法完成了一個項目?!?012年,太重集團想要進軍海上風電,但一些技術還吃不透,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就是海上防腐,風電機組,特別是內部電氣設備,如果長期在含鹽物濃度高、潮濕環境中工作,就會遭遇腐蝕,引起故障,甚至失效。當時也想了很多方案,如加強密封、加厚涂層、加強防護等級等,但都不太理想。后來就想出了‘微正壓’這種方法,就是在機艙內部通入空氣,產生一點正壓,讓外面的‘不利因素’無法隨空氣進入,就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創新方法當年還獲了太重集團的創新獎,當時沒有申報專利,是考慮技術保密問題,如今這種方法已經被應用?!?/p>
王曉東說,是太重集團給了他創新發展的平臺,是太重創造了400多項中國乃至世界“第一”給了他自豪感,如果還有什么想說的,他就想說一句話:為太重的風電事業奉獻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