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師引領下,潘建偉開始在量子信息領域迅跑。1997年,他就與同事合作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宣布在實驗中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這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科學》雜志將其列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這一年,他年僅27歲。
盡管有這樣傲人的成績,但當1999年博士畢業的潘建偉準備回國工作時,卻發現在國內申請科研經費比較困難。因為那時量子信息研究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不僅不被承認,甚至還被認為是偽科學。
“量子信息實驗需要經費不菲,得不到支持就很難開展工作。”潘建偉無奈之下,申請了幾個國外大學的教職。就在這時,“量子態隱形傳輸”同“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重大成果一起,被《自然》雜志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消息15c9160898bee60ea591e9400f802271傳到國內,潘建偉提交的科研項目申請終于獲得批準。
“過去,我們在科研領域常常扮演追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選定、科研項目的設立都先要看看國際上有沒有人做過。”2001年在母校中國科大開始組建實驗室時,潘建偉暗下決心,“量子信息是一個全新的學科,我們必須學會和習慣做領跑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