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膚,中等的身材,今年45歲的張順寶是大同市大同縣西坪鎮唐家堡村大規模種植黃花的首戶人家,也是當地靠黃花白手起家的第一人。作為西坪鎮唐家堡村的黨支部書記,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帶領這里的農民走上致富之路。5月19日,記者采訪了張順寶,他告訴記者:“村民的事才是第一要緊的大事,只有辦好村民的事我才能安心。”
規模經營 為民找出致富路
1979年,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各個角落,自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唐家堡村的村民就一心想靠種地來改善自家的經濟條件,卻又不知該種什么好。1999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張順寶回到家鄉,看到家鄉落后的面貌,他決定要為這里的父老鄉親們找到一條致富的道路。張順寶走遍了周邊的縣、鎮、鄉、村進行調研,發現唐家堡村的土地肥沃,水利條件也很不錯。搞清了基本情況,張順寶便對蔬菜和水果進行試種,本以為能夠成功,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
土地雖然肥沃,但土壤透氣性差、腐殖質還不夠多,到底種些什么成為了張順寶的心頭大事。10年來,經過張順寶的苦心研究,他終于找到了唐家堡村的主導產業——黃花。2011年,他先在自家的地里種植了10畝黃花,當年黃花就喜獲高產。采摘完后,他把這些黃花拉到鎮上的集市出售,竟然銷售一空。他在黃花“身上”看到了村子的未來。
當時,張順寶正擔任唐家堡村的黨支部書記,他組織黨員開會討論種植黃花的問題。會上所有人都同意種黃花,但最大的問題卻擺在眼前:黃花市場難以預測,價格掌握在商販手里,村里人只能“小打小鬧”,掙幾個急用錢。如何讓唐家堡村種黃花的優勢發揮出來?張順寶獨自一人跑去縣里咨詢專家,聽了專家們的講解,他在腦海中最終確定了一個思路,那就是有了規模,黃花的價格才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2012年春節剛過,張順寶和妻子商量,準備拿出買樓房的30萬元,在離村較遠的大嶺地流轉300多畝土地種黃花。妻子雖有疑惑,但非常支持張順寶的工作,便把錢給了他。時隔幾天,張順寶用高音喇叭對村民們講,自己想流轉大嶺地的土地,大面積種植黃花,每畝每年給他們1000元的流轉費用。很快,張順寶就和31戶村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流轉土地316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期限為12年,拿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張順寶當場就付清了當年的土地流轉錢。
改頭換面 大嶺地上創新高
2012年春天,大嶺地終于改頭換面了。當太陽照紅大嶺地時,這片土地上已經站滿了忙碌的人群,張順寶雇來的30名黃花栽種工正汗流浹背地忙碌著。一個月以后,大嶺地的316畝黃花全栽下去了。
2014年7月初,大嶺地黃花燦燦,層層疊疊,張順寶的316畝黃花進入采摘季節。縣里看到了張順寶的成績,在網上幫他發出招收黃花采摘工的信息,信息一發出,不僅有大同大學的學生,還有大同機車技工學校的志愿者們都紛紛趕來幫助張順寶采摘黃花。40天不分晝夜地采摘,終于全部摘完。如何能盡快銷出去?張順寶看著金燦燦的黃花又犯起了難。為了能讓黃花盡快銷售出去,他每天都往鎮上跑。恰遇一位福建客商,當時他就“毛遂自薦”了自家的黃花菜,福建客商看貨后很是滿意,以每斤29.5元的價格買走了2000多斤干黃花,這一成交價,賣出了當年大同黃花的最高價,也增加了張順寶和村民的信心。到了2015年,316畝黃花的純利潤就達到了30余萬元。
2016年7月11日,又到了黃花采摘的日子。在大嶺地的黃花地里,有了南腔北調的說話聲,縣里又為唐家堡招來了63名來自山東濟寧的黃花采摘工。張順寶按照他們每人每天采摘黃花的多少,付給他們工資。
當記者與張順寶聊起“黃花日記”時,他對記者坦言:“那些本子上都記著每年種黃花的投工和投資情況,每年記兩個本子,這些本子都是自己的心血。”2016年底,大嶺地共產干黃花4萬斤,收入達到了100萬元。
辦合作社 心念全是鄉親們
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的是村支書。唐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張順寶帶頭規模種植黃花,在村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村民們說,村支書能經營300多畝黃花,咱多種幾畝也沒啥。2015年7月,一位姓王的村民專門到大嶺地上看了張順寶種植黃花地的采摘場面,同年秋天,這位村民便把黃花發展到了陽高縣,種了31畝的黃花。隨后,村民張科看到了好的前景,也種植了22畝黃花。如今,張科家的35畝承包地種的全都是黃花。2016年年底,10畝以上的黃花種植戶就有70戶,唐家堡村的黃花種植面積也達到了3000畝,全村的黃花收入已達1500萬元,從此村里沒有了貧困戶。
提起村民大面積種植黃花,張順寶有些激動:“種植黃花富了唐家堡村人,我多年來的心愿如今終于實現了。”
今年,張順寶還親手創辦了順民黃花種植專業合作社,他對記者表示:“我為新創辦的合作社投資2.7萬元建設了4棟晾曬車間和4臺蒸汽鍋爐,在合作社的東南角地溝里還建設了地下恒溫庫,如果遇陰雨天,黃花不能晾曬就把餾好的黃花放在恒溫庫里,放3~5天也沒有問題。”
采訪結束時,張順寶告訴記者:“如今的黃花產業規模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有了村民的支持,才能種出更多、更好的黃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