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以微博、微信為主要傳播載體的謠言此起彼伏,特別是與“吃”有關的話題,更成為網上謠言的重災區。五花八門的食品謠言為何屢禁不止?公眾聽到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聞為何總是心里發慌?怎樣鏟除謠言滋生的土壤,讓人們吃得放心?
小龍蝦竟被傳成“小蟲蝦”
武漢居民劉世敏居住的萬松園是當地著名的美食街,遍布各類小龍蝦店。可前段時間手機上的一則消息,讓酷愛吃小龍蝦的劉世敏害怕了:“有人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篇文章,說小龍蝦不是蝦,而是蟲,長期生活在污水里。有人一口氣吃了40只小龍蝦后,肺部出現多處空洞。”
“沒想到經常吃的小龍蝦,也會有問題。”4、5月份是武漢人吃小龍蝦的旺季,但今年,劉世敏再也不敢像往常一樣安心地吃了。
劉世敏上網查證,“果殼網解釋說,小龍蝦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蝦’,屬于節肢動物門的甲殼綱,是一種淡水蝦,它和龍蝦有親戚關系,和昆蟲是平行關系,根本不是蟲。”
不過,劉世敏并不踏實,他進一步了解得知:“小龍蝦雖然不是蟲,不過也確實有小龍蝦會感染肺吸蟲,吃后易造成肌肉溶解,有人甚至住進了重癥監護室。”
面對這些真假難辨的信息,劉世敏一下子沒了主意。現在,有親戚朋友來武漢,劉世敏不再帶他們吃小龍蝦了:“真要遇上嘴饞的,就去飯館點些河蝦、基圍蝦,小龍蝦是不敢碰了。”
清華大學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蘇婧認為,以偏概全、偷換概念是食品謠言的一個顯著特征,誤導性最高。“‘小龍蝦實為小蟲蝦’,就是利用消費者對小龍蝦的不熟悉,將小龍蝦可能攜帶寄生蟲現象,謠傳為小龍蝦本身就是‘蟲’;將當事人生吃醉蝦感染肺吸蟲,謠傳為‘吃小龍蝦感染肺吸蟲’,引起消費者恐慌。”
食品專家早就告訴了我們:動物身體上帶有寄生蟲是一種常見現象,可食用關鍵是要加工制熟。實際上,小龍蝦是可食用的美味,安全加工后的小龍蝦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
蘇婧說,食品謠言產生的背后,往往都有明顯的利益訴求,經濟戰、輿論戰、博眼球等動機諸多,一般都有明顯的市場指向。謠言一旦傳播開來,往往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面對謠言要多了解基本常識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認為,食品謠言的存在,既說明了實際生活中公眾在相關科學知識方面的空白,也是社會個體食品安全焦慮的體現。短時間內,謠言不會完全消除,部分話題甚至會反復出現。科學認識、理性引導是當務之急。
鐘凱說,面對謠言,相關部門須及時辟謠以正視聽,公眾更要保持警惕,多了解基本常識,對那些食品安全“內幕”多一些理性判斷分析,心里多問幾個為什么。
為提升公眾辨別謠言的能力,國家食藥監總局去年發布了500多條科普知識和辟謠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開通專欄,定期回應消費者提問。
鐘凱認為,僅僅把重心放在辟謠上還不夠,比如黃瓜打藥、西瓜打藥,有關專家不知辟謠了多少次,最近又變成葡萄打藥,謠言總會變著花樣重來,“只有不斷提升全社會對食品監管體系的信任度,謠言才會沒市場”。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耘認為,謠言的背后是“信息真空”,這主要是因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而滋生出一種不信任感。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行業整體質量狀況的擔憂,進一步放大了這種“信息真空”,“政府部門既要暢通科普渠道,讓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強監管,重筑食品安全的公信力”。
據介紹,去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新發布了53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食品安全指標近2萬項,新增農藥殘留的限量指標490項,食品抽樣檢驗的數量比上一年增加了49%。該局表示,將每周公開食品抽檢的結果,對不合格的產品及時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堅決用法律手段打擊別有用心的造謠行為,提升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的信任度。
不防備食品安全還真不行
蘇婧認為,“禁不住、傳得快、信得深”是食品謠言傳播的基本特點。微信朋友圈是許多食品謠言的泛濫之地。一方面,面對謠言,受眾容易產生從眾心理,缺乏較好的辨謠能力。特別是在微信朋友圈不斷拉近人際關系的背景下,受眾面對食品謠言會出于“善意”而進行傳播;另一方面,帶著對特定食品話題的負面印象或集體記憶,受眾更傾向于相信謠言的真實性,這反映的是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擔憂。
在天津做服裝生意的吳立霞是“養生達人”,時常關注食品方面的信息。最近,吳立霞發現門口新開了一家烤鴨店,價格便宜,生意火爆,但她從來不買。
“這是注射激素的‘速成鴨’,不到一個月就能出欄。”當被問到該信息的來源時,吳立霞說,“去年微信都轉瘋了,有文章說這事是先從無錫發現的,有人對鴨農、代理商進行了走訪,連激素的成分都講得很清楚。”
事實上,專家對于“速成鴨”早有解釋:現代科學已經可以使商品肉鴨長得“又快又好”,整個飼養周期一般為43~56天,用激素反而“不合算”。
對專家的解釋,吳立霞雖然也認為有道理,但還是覺得謹慎點好:“這幾年不時曝光地溝油、假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連火鍋湯也不衛生了,不防備著點還真不行。”
蘇婧說,食品謠言帶來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劇,“中國人已經吃遍化學周期表”“到處都是地溝油”等說法十分普遍,其表現出的自嘲心理實際上是對食品監管體系的質疑,帶來的負面影響深廣。海淘、代購之風盛行,其背后的原因也與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