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底回國后,北京鋼鐵學院、清華大學和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都希望姚桐斌能去他們那兒工作。但后來,聶榮臻元帥通過國務院專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導彈研究院(即國防部五院)工作,負責籌建一個研究所。
姚桐斌來到了第五研究院的材料研究組(后來擴建為研究所)。那時該組只有12名大學畢業生。每人一張三屜桌,除了一臺ROW立式金相顯微鏡外,沒有其他儀器設備。當時有人問這位歸國專家為什么要到這么一個小單位來工作,為什么不去大學當教授或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時,他回答道:“我回國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建設。因此,我愿意在基層做一些具體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為我國火箭上天貢獻力量。”
七○三所的任務是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藝。一枚火箭有很多分系統,每個分系統又有數以萬計的元器件、零部件,因此火箭材料成百種,上千項,包括金屬、非金屬、有機材料、無機材料等。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材料工業水準不高,連一些低合金鋼都生產不出來,更談不上航天材料了。因此,火箭材料的研制均是從零開始。
在研制出這些材料及其相應的工藝后,還需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接近火箭使用條件的試驗,如高溫、超低溫、振動、密封、燒蝕、腐蝕、老化等,其工作之艱難可想而知。
七○三所后來調來一批大學畢業生和一些留學蘇聯的博士生,但795e2c130c707e330a6baa984a53959b是他們實際工作經驗不多,為了幫助這些工程技術人員成長,姚桐斌付出了巨大精力。他親自講課、指導,還從外單位請專家來傳授知識。冶金界的元老李熏博士和兩院院士師昌緒先生就到七○三所講過課。
姚桐斌要求技術人員做完實驗,必須寫詳細規范的科學技術報告,他親自審閱七○三所的每一份報告,并作批改。一位高工滿懷深情地回憶:“姚所長對我們的報告看得可仔細啦!技術方面不必說,哪怕錯了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也都改正過來。我至今還珍藏著姚所長在我一份報告上的批示。”
為了培養這些科研人員,姚桐斌寫了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錢學森對此文非常贊賞,評價極高,認為此文對整個導彈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的指導作用,推薦在院刊《研究與學習》上發表。2000年,七○三所將此文精印成冊,作為必讀教材發給該所新來的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