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著力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而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我們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來落實現在的供給側改革、“互聯網+”這些重大的戰略。
目前,經濟實體如果要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就需要投入很多的資金以及時間成本,而在電商市場處于“壟斷”的情況之下,實體經濟若接入強勢平臺,廣告費就會成為其很大的負擔。
另外,由于大量電商的涌現,導致現在的電商市場競爭大多是在打價格戰,這對優質產品、名牌產品無任何好處,而在現在的電商平臺架構之下,質量監管、政府行業協會等在內的很多監管系統也無法發揮自身作用。
現在的電子商務體系仍處于剛起步的“1.0”版本,還不能做到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筆者希望未來能夠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其發展到“2.0”版本,應用“互聯網服務平臺的自動生成技術”或將是理想的方式。
這種技術意味著任何人不用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就能生成自己的服務平臺,然后可以自己經營、管理。這樣,任何實體經濟都可以零成本來生成自己專用的電商平臺。平臺搭建后,可以按照行業、地區建立多個入口,這樣的安排可以與現有的社會結構相對應,也便于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部門進行監管。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其排名不需要依照廣告費的多少來判定,而是依據貢獻、加入時間等條件判定。
上述平臺具有三大模式創新,第一是使互聯網經濟變成共享經濟,使實體經濟中的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電商平臺。因為它采用SaaS模式,推廣應用很簡單,流量費也可以采用聚合的方式變成很低的價格,使得傳統經濟、實體經濟可以更好地享受和利用到互聯網的好處。
第二是聚合。實體經濟的電商平臺按需聚合,但現在并沒有按需,就是選擇寡頭電商。一般是按行業、地區等方式,把各個實體經濟平臺聚合成大的平臺,使其有一個入口,方便訪問。
第三是有效地防止假冒偽劣。現在只有少數幾個寡頭電商,那么多商家去進行檢查,很難防止假冒偽劣。而在電商2.0階段,由于采用了按需聚合,相應的實體經濟,比如說政府工商聯、商會協會就可以在自己所聚合的電商的商家實行監督,防止假冒偽劣。
總之,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動生成技術,能夠推動互聯網技術和實體經濟更好地深度融合發展,使得電商1.0發展到2.0,這樣對于落實供給側改革和“互聯網+”計劃的推進,會有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