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跨境電商發展迅速,人們購買進口食品越來越方便,不出國門,點點鼠標,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但是,為了牟利,一些不法商家也玩起了貓膩。
手法一:故意將“到期日”標示為“生產日期”。國內一些食品經銷商會從境外進口已過期食品。進口商采用“偷梁換柱”的手法,用加貼的中文標簽遮蓋外文的“到期日見底部”字樣,并在中文標簽中將原噴印的到期日標為“生產日期”,以此延長保質期。
手法二:未經檢驗檢疫而私自進口到境內。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每一批次的進口食品都必須由經過備案登記的國內經銷商向我國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辦理入關手續,經檢驗檢疫合格后頒發衛生證書,并加貼經過備案的中文標簽,方可入境銷售。而實際操作中,部分進口食品整批次未加貼中文標簽,經銷商也未能提供該批次產品的衛生證書。
手法三:未辦理生產許可卻擅自加工食品。對于某些裸裝食品的包裝(如巧克力)需申領生產許可證,但部分進口商為了更好地銷售產品,進口裸裝食品(含有運輸包裝)后,在不具備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將進口食品包裝或簡單加工為預包裝食品進行銷售。
因此,消費者在選購進口食品時,一定要仔細查看標簽、索取相關證書、選擇正規渠道。盡量到聲譽較好、經營較規范的大型商場、超市選購,對無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和檢驗合格證的要拒絕購買,謹防受騙。林麗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