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工作中,性別歧視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性別偏見和固有成見會給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以至職業生涯造成困擾和負面影響。1995年的一項針對優秀女性科學家的研究中,73%的調查對象反饋說自己遭受過某種形式的性別歧視。而今天,情況依然沒有徹底好轉——就在2015年世界科學記者大會期間,英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蒂姆·亨特爵士發表了“女孩很麻煩”的言論。雖然他的說法引發各方的指責和批評,只得被迫辭去在倫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職務,但在社交媒體上,仍然可以看到還有不少人支持他這一說法,認為他不過是“說出了事實”。
其實,隨著科學研究人才隊伍的不斷擴充,女性科研人員不再是次于男性科研人員的“第二類研究人員”,所謂“巾幗不讓須眉”,很多女性科研人員已經成為所在領域的佼佼者,甚至做出了重大的科學研究突破。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在1996~2010年間,擁有理工科博士學位的女性研究者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從6萬名增加到10.5萬名。
就在日前,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聯合設立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10位在數學、物理、醫學等領域取得卓越成績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該頒獎典禮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三屆。相信有這些獲獎的優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珠玉在前”,會鼓勵更多的女性走上科研工作崗位,為我們的科學研究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因為我們相信榜樣的力量。
拋開歷史上優秀的女科學家和摘得本次頒獎典禮桂冠的10位女科學家不說,我們身邊也一定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女性科研人員,她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激情和夢想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辛勤與汗水。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智力潛能,平衡的性別組合才能更好地發揮這種潛能,更好地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讓我們的科學研究不斷前進,有新的突破。
相較于男性科研人員來說,女性科研人員面臨的壓力更大一些,她們需要處理的關系更復雜一些,比如如何平衡養育子女與職業發展的問題、如何兼顧照顧家庭與事業發展的問題等。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有偉大的女性,才有美好的未來。我們應該創造有利于女性科研人員工作和發展的環境和制度,給她們提供更多的支持,讓女性科研工作者這個“半邊天”更晴朗,讓更多有志于投身科研領域的女性“大膽地往前走”。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