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一大亮點是規定了以網絡、電話、電視、廣播、講座、會議等方式宣傳食品,若包含明示、暗示具有功效或特殊醫學用途的,或使用“可治療”、“可治愈”等醫療術語的情形,均屬于食品宣傳欺詐。
如今,健康養生觀念深入人心,一些食材、保健食品的功效也被宣傳得天花亂墜。可是,看似合理的宣傳話術背后,其實是不擇手段的牟利。雖然“藥食同源”的觀念源遠流長,但食品終究是食品,保健功效也并不能治病。
界定查處包括宣傳欺詐在內的食a45ba7439e73258ff6e337a411ff967d5b1211e430a8b60545b5fc59d6b7bd5b品安全欺詐行為,這一新規是十分必要的。欺詐行為的直接后果不僅騙了百姓的錢,更會讓一些患者耽誤病情。
從市場運行角度看,宣傳欺詐行為混淆了保健食品和藥品的界線,對合法經銷的保健食品構成不正當競爭,擾亂了市場生態。從監管角度來看,保健食品不管用、購買者被欺騙之類的投訴量居高不下,然而查處起來又受證據不足、法規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往往只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此次新規之益值得肯定,這不僅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更從法治的角度展示出治理市場亂象的決心,震懾那些魑魅魍魎,讓百姓更加放心,也讓業界良心感受到公平。
仍需看到的是,制定新規只是第一步,好的規定更需要依靠推廣和執行。接下來,一要細化條款,讓規定更具實操性和針對性,如建立失信(違規)公示制度、行業黑名單制度等,一處違規處處受限;二則要通過更多元化的宣傳渠道,幫助人們識別騙術、便于維權。更重要的是百姓自己也要“立起家來”,不能總扮演被動角色,應以此新規為契機,主動轉變、提高認識,破除傳播迷信,別再給欺詐者可乘之機。
從無到有是件好事,但落實起來并無捷徑可走。如何讓其落到實處、發揮最大效用,既離不開監管者“亮劍”,更需要百姓自身“打鐵”。再遇到“食物可治病”,可別頭腦發熱地相信,要記得直接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