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A星成功入軌,但它搭載的紅外相機信號卻嚴重衰減乃至失效。分析發現,原因是衛星在地面吸附了環境中的水汽,入軌后在宇宙真空環境下釋放,造成了水汽污染。從此,人們意識到了風云衛星有“潔癖”。
11月15日發射的風云三號D星更是如此。該衛星攜帶的大量紅外遙感儀器,都十分害怕水汽污染,濕潤的空氣對它來說堪稱“致命”。這給位于上海的風云系列衛星抓總研制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帶來了難題:怎樣滿足衛星的“潔癖”?
“風云衛星總裝廠房的潔凈度優于十萬級甚至一萬級。”八院812所總裝中心主任陳小弟表示,一般來說生產藥品的廠房才能達到這個標準。
陳小弟介紹,廠房里的環境控制極為嚴格。哪怕在梅雨季節,室外濕度超過95%,廠房內的濕度也會維持在30%至45%之間;無論是盛夏還是寒冬,廠房里永遠四季如春,溫度始終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同時,廠房里時刻維持正壓環境,使內部空氣可以外流,但外部空氣無法進入,除塵系統也不間斷運作,確保衛星能有潔凈、舒適的環境。“控制系統每天會將廠房內的溫度、濕度等數據報送給指定人員,一旦出現異常還會自動報警。”陳小弟說。
風云三號D星上有幾個對污染源非常敏感的器件。例如紅外相機里的輻冷控制器,除了對溫濕度有要求,還要通過高純氮氣正壓保持的方法對它單獨保護,確保外界污染源無法進入。
另一種敏感器件是星上活動部件,例如太陽翼驅動機構中的軸承。該衛星采用單翼設計,運行中太陽翼要始終對著太陽,衛星一天繞地球飛16圈,太陽翼軸承也要轉16圈。為保證軸承正常運行,衛星上采用了固體潤滑方式,可是如果有灰塵或顆粒污染,達到一定程度后軸承就會被卡住。“我們要求對軸承內不間斷地吹高純氮氣,確保其內部的正壓環境,讓外部空氣無法進入,以此幫助衛星在天上飛得更久一點。”陳小弟說。
完成總裝后,風云三號D星是乘火車前往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旅途中防污染管控同樣重要,而衛星包裝箱起到了關鍵作用。據衛星主任工藝師張偉介紹,為了使衛星處于潔凈、密閉、平穩的空間,總裝團隊設計了自帶減震功能的包裝箱,能像磁懸浮一般讓衛星“浮”在里面,免受振動沖擊。同時,箱內通過維持正壓來控制溫濕度,并能以數字化方式對環境數據和衛星狀態進行監測。
目前,八院已建立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防污染體系。下一步,該院將融合互聯網技術,實現環境參數的數據集中采集與遠程動態管理,進一步提升衛星產品的防污染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