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送爽同歡暢,谷黍飄香話升平,食為政先,農為邦本。山西是著名的雜糧王國和優質糧果帶,發展功能農業具有先天優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山西省迎來了發展功能農業的新契機。9月28日,山西省科協年會——功能農業助力科技精準脫貧高峰論壇分會場在太原市迎澤賓館舉行,與會專家暢所欲言,激烈碰撞智慧火花,盡情分享理念觀點,充分交流先進經驗,共同挖掘山西功能農業的獨特優勢,為山西脫貧攻堅獻計出力,為全省農業轉型引領擴寬新思路。
山西發展功能農業得天獨厚
山西省特色產品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有梨、葡萄、上千種中藥材,加工業又有平遙牛肉、太谷餅、陳醋、酒等,山西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因而形成了山西特色功能產品,發展潛力無限。功能農產品從理論上講分為日常功能農產品和特種功能食品,日常功能農產品是根據不同健康的消費群體及其生理健康特點、營養需求來設計,例如對于老年人來講,產品要講究“四足”和“四低”,即足夠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低能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和低鈉。而針對學生,產品要能夠促進自身發育以保證大腦有旺盛精力來應對繁重的學習壓力。特種功能食品是專為特殊消費群體而設定的,比如抗衰老、抗腫瘤、防癡呆、防糖尿病、防心血管病的特定食品。
山西的農產品基本能滿足多種類型要求,功能產品大致可分為十類。第一類是小米,人們常說小米是嬰兒的乳品、大人的食品、老年人的補品,富鋅小米含鋅量高達38.7毫克/千克,富硒小米含硒393微克/千克,常食富硒小米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體質,具有排毒功效。第二類是蕎麥,蕎麥富含黃酮、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清膽固醇的功能。第三類是醋,它以山西老陳醋為醋基,通過添加天然有機的藥食同源性材料如山楂、紅棗、山藥、蜂蜜等進行炮制、調配成各種調味、保健、飲料醋,老陳醋中豐富的總黃酮以及藥食同源性材料中的活性物質,由于其強抗氧化作用而備受人們喜愛。第四類是藜麥,對健康人群講,藜麥是全營養食物,它富含18種氨基酸,且富含優質蛋白質,藜麥在為人體提供優質營養的同時,一些影響人們健康的成分含量極低,低脂、低熱量、低糖且膽固醇含量為零。第五類是山西常見的畜產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平遙牛肉。第六類是紅棗,紅棗是天然維生素丸,具有健脾益胃、補氣益血功能,因此有“日食三顆棗、百歲不顯老”的說法。第七類是亞麻籽油類,有胡麻油、紫蘇油等。第八類是富硒農產品,包括富硒蘋果、富硒棗、富硒櫻桃等。第九類是特殊資源性農林產品,包括鈣果、蒲公英茶、黑木耳、黑枸杞、長山藥等。第十類是中藥材,黨參、黃芪、柴胡等藥材資源遍布全省。
山西發展功能農產品的步伐才剛剛開始,具有小而散、小而弱、小而差、效益不高等特點。因此,大力推進山西省的功能農業建設,大力推動功能農產品品牌的宣傳是重中之重,把山西農產品的功能、特色挖掘出來,進而向社會進行宣傳,向消費者進行推銷,這樣山西功能產品才會有效益。功能農業的發展勢在必行,山西發展功能農業首先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多方面共同推動,其次需要企業自身打造,企業對某種產品進行研究時應深度挖掘其功能和特性,除自身認可外,還要通過檢測部門認定以及專家的認可。企業要了解產品,根據產品特性科學開發,制定嚴格標準制度,成立專屬研發團隊去打造功能食品。最后需要各區域創品牌、樹品牌,做好營銷和媒體宣傳。
山西特色產品大多生長在貧困縣,功能農業助力扶貧是具有實際意義的,這些貧困地區就需要有精準產業、精準產品、精準市場,需要有精準企業制定精準方案、采取精準投資、研發精準技術、挖掘精準人才來實現精準效益,從而達到精準脫貧的效果。貧困地區需要引進新型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達成新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調動貧困戶的參與性,使其盡快脫貧。
山西特色小雜糧功能產品開發
功能食品是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功能食品除了應具有食品的基本屬性——營養、安全和修飾屬性即色、香、味、形之外,還必須具有功能屬性即對機體的生理機能有一定的良好調節作用。功能食品中因含有能夠起到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物質,所以可以提高人體健康水平,以減少疾病發生。
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西特色農業的發展,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海拔高、降雨少、山多土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小雜糧生長發育。山西的小雜糧中名、優、特品種多,可以說是我國小雜糧主產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今年6月21~23日考察山西時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雜糧王國’,要立足優勢,揚長避短,突出‘特’字,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這就為山西發展農業指明了方向,為發展小雜糧產業帶來了契機。
特色小雜糧富含豐富的功能因子,但由于粗纖維含量相對高、口感粗糙,一些功能性成分因具有特殊風味,不易被消費者廣泛接受。因此我們可以讓小雜糧成為最好的功能食品素材,根據不同人的健康狀況及功能需求,有的放矢地突出小雜糧功能特點,開發功能食品。那么,如何利用小雜糧開發功能食品呢?首先,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小雜糧本身的營養特點與功能特性;其次,要研究小雜糧本身的加工特性、加工適性;第三,要根據消費者的健康需求,開發出健康、美味、方便、時尚的功能食品。
食品工業是連接農業與市場的“橋梁”,是農業向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龍頭”。功能食品的開發首先是要選擇功能性的原料,在山西我們就要以小雜糧為原料、以食品加工技術為基礎,利用食品營養學、功能食品學、谷物化學、食品機械與工程等多學科領域的基本原理與新技術,將小雜糧及其副產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等產品。功能性食品開發目的就是要利用科學合理的工藝技術將小雜糧原糧加工成產品,在加工過程中保持、改善、提高、增加小雜糧的營養特性、功能特性、感官特性及加工成產品的貯運性、安全性、方便性,從而提高產品的營養價值、食用價值以及商品價值,使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滿意。而功能食品開發趨勢則是向著綠色安全化、食用方便化、保健功能化、原料專用化、產品國際化方向發展。
功能食品的產品開發要做到色、香、味、形俱佳,不能將食品吃成“藥品”。而產品類型要根據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等來實現產品多樣化。山西省需要加大力度以小雜糧為基礎原料開發功能食品,這對于發揮山西旱作農業及小雜糧為主的特色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山西特色農業向現代化發展,促使小雜糧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助推農業功能食品
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升耕地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發展戰略需要,是老百姓關注的視角。當前,高速經濟發展下的農業污染嚴重、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岌岌可危。農業環境的生態問題從生態學根源講就是,資源代謝在時間、空間尺度上的滯留和耗竭,系統耦合在結構、功能關系上的破碎和板結,社會行為在局部和整體關系上的短見和反饋機制上的缺損。針對農業環境生態問題,中醫農業的概念由此產生。
中醫農業源自生態,融于生態,創成全新特色農業,中醫農業為農業立體污染綜合防治與產地質量提升提供關鍵技術,深度挖掘生態農業多功能性,解決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短板。中醫農業理念是利用全球獨有的中華國粹中醫理論與農業科學進行科學的合理學科交叉所形成的全新概念,核心是將不合理的農業生產與管理方式引導到全自然的農業生產體系中,通過改進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態系統四大功能,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農產品多功能性和綠色高效生產能力;用中醫農業自然療法來降低農業生產對外來化學品依賴,減低農業污染發生概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污染防治從根上抓起,根表兼治;通過學科交叉,創新一大批顛覆傳統農業生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產業、新體系和新學科。
中醫農業多功能產品開發的原則是在“均衡、整合、合作、綠色、和諧、共享”的前提下,解決食物、產品多功能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中醫農業多功能產品開發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總體而言,就是將資金、技術、勞動力、自然環境四大要素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組合起來,實現農業的高效益和生態安全,使中醫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新體系。中醫農業多功能產品的開發使消費者從吃飽處于原料型的1.0時代發展為吃營養健康處于品類型的3.0時代。
中醫農業產業鏈主要涵蓋農資、農副產品、食、用、觀賞文旅產品、農機設備、農業智能化信息產品、農業產業金融產品、農業保健產品等。中醫農業助推功能產品開發,山西省要從功能產品的質量和品質開始做起,從產地抓起,逐步形成標準化生產線,做出屬于自己的商品。
功能農業從小雜糧做起
山西是小雜糧王國,山西雜糧要想實現功能化、特色化發展就必須全程實現生產機械化以推進雜糧產業化。這是由兩大因素決定的,其一,雜糧(谷子)特性的需要,谷子、綠豆具有粒小、穗彎、穗緊、落粒等特點且生產分散、生產條件多樣化,生產方式落后。其二是產業發展的需要。生產規模不同,土地為三權分置;結構有待調整,需要增加雜糧面積;致力于靠雜糧產業帶動當地精準脫貧;功能農業的逐步發展,富硒小米生產需求以及產品精深加工,如即沖即食太行小米粥的大范圍生產需要。但谷子機械化需要使得農機農藝相結合,技術集成配套,各種機器發揮其應有作用,比如播種機要兼顧全苗、壯苗、不間苗、方便后期作業;碾壓機保證松土不傷苗;施肥機要滿足施肥量大、均勻效果;施藥機要定向、精準施藥;中耕機要兼顧培土、除草、追肥功效;收割機要能聯合收割、使損失不大于3%;烘干機要滿足氣吸循環式風干,不能影響品質、品相等。
谷子團隊和韓國張自動化社等單位合作,從國內外引進多種小粒作物種子播種機,研究出了適合不同生態區域、生產條件、土壤墑情的谷子自走式帶鎮壓精量條播和機械覆膜穴播技術,實現了谷子保苗壯苗及免間苗并大面積推廣應用。自走式精量播種機,多用于小塊地,一人一天作業可達到20多畝。谷子團隊還選出適合于谷子田的除草劑和谷子專用肥,引進多種類型的施肥施藥機械和航空施肥施藥機具,研究出適合不同地塊的谷子精準機械化施肥施藥技術,還引進國內外多種收割機,對割臺、撥禾器、篩子、清選風速改進,研發出谷子機械化聯合收割技術。
山西農業大學谷子團隊歷經5年,引進、篩選并改裝多種農業機械,在篩選各地適宜機械作業的谷子品種及節肥減藥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谷子精量播種、施肥施藥、聯合收割、秸稈利用等全程生產機械化,成功破解了谷子間苗難、除草難、收割難的技術難題,集成研發出“不間苗、不鋤地、不除草、不割谷”的全新谷子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業效益,帶動谷子產業轉型升級,為推進雜糧產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谷子團隊主持承擔了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谷子全程機械化產業技術開發”,并在廣靈、繁峙、定襄、壽陽、榆次、文水、陽城等地大面積示范推廣。
山西功能農業現狀與未來
2008年,趙其國院士在《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一書中首次提出功能農業的概念,功能農業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即農產品能夠定量滿足人體健康對有益微量營養素的需求,比如,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所需要的鈣、鐵、鋅、硒等,進而達到促進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抵御癌癥、延緩衰老的目標。功能農業的核心要求是農產品中某一種或幾種健康有益成分基本定量,并可以標準化實現。功能農業是人民的需求,是山西農業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目前,山西發展功能農業的現狀為:山西總耕地6100萬畝,山地多,平地少,溫差大;旱地多,水地少,土壤好;種類多,規模小,種質資源豐厚;產量低,成本高,品質高;天然富硒土壤分布稀少。2017年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15家,數量多,規模小,無大型上市企業;品牌影響力差,市場占有率低,缺乏知名度;核心技術少,高價值創意產品少。因此,總體來講,山西功能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著些許不足,缺乏功能農業技術創新平臺、缺乏功能農業戰略性品牌以及缺乏功能農業產業標準。
山西功能農業科技創新應全程遵循“有機、生態、循環、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圍繞功能農業研發與種植、功能食品開發與加工、功能食品儲運與營銷三大核心任務,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功能農業科技人才;構建山西農谷品牌;建設山西農谷功能農業經濟產業鏈;提升山西農谷功能農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提高山西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
山西功能食品需要在多方面引起重視,食品開發方面應注重營養保健功能發掘、鑒定與評價。發掘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營養保健新功能,建立營養保健功能鑒定技術及評價體系,開發補硒、補鋅、補鐵、補鈣、降血脂、低糖、降壓等具備特殊營養保健功能的功能食品和功能飲料;加工技術方面應注重硒、鋅等微量元素的分離以及純化、添加技術的應用,研發有利于保存有機硒、鋅、鐵等有益微量元素生物活性功能的大宗食品加工工藝與專用加工設備;行業標準方面應制定山西省功能食品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等級標準和生產加工標準,規范山西農谷功能食品生產質量與食品安全;營銷方面要做好網絡營銷和實體營銷,建設山西省功能農業共享網絡營銷策略和山西省功能農業公共網絡銷售平臺,建立山西省功能農業與淘寶、京東等知名網絡營銷平臺的聯營機制,設計農谷功能農業(食品)共享實體營銷策略、共享連鎖店銷售模式、共享全國展銷模式,以及與大型超市的共享聯營模式。
展望未來,山西功能農業要逐步創辦國際功能農業創新論壇和國際功能農業產品展銷,提高山西功能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山西功能農業全球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