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沒到學生開學的時間,但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溫職院)里已是熱鬧非常。用學院老師的話說是“壓根沒放過假”,“因為我們的時間是跟著企業走的”。
這所此前并不廣為人知的職業院校最近“開始火了”——不僅名字和眾多名校一起被列入教育部最新印發的《關于公布2017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的通知》,成為2017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學院創辦的“溫州產業科技眾創空間”也一早被科技部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這事聽起來,就好像本來只是給學生們搭建一平臺“玩票”,結果一不小心“玩”成了國家級。許多人跑來找他們,想要看看他們是怎么在職業院校里把創新創業事業“玩”得這么順溜,稱他們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浙江樣本和浙江經驗”。這不,這個暑假前來交流的“歪果仁”就接待了好幾撥。
其實,若是看到八月酷暑校園里仍在轟隆隆運轉的廠房,實驗室里掛著一眾公司的牌子,坐著的那些戴個小眼鏡,文文靜靜的學生們都已經當了好幾年的CEO了,你就不會覺得他們在“玩票”了。
溫職院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地處以“中國民營之都”而著稱的溫州。
“盡管我們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但作為高職院校相比重點大學有自己的短板,我們沒有世界前沿的高精尖技術,同學們剛來的時候自信心也不是太足,我們就想怎么能走特色的道路,挖掘學生們的潛能和優勢,讓學生們自信起來。”溫職院院長謝志遠說。
謝志遠曾在溫州多所高校任教,他所到之處創新創業工作就做得熱火朝天。在他看來,溫職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是職業院校,但是地處產業集中的溫州,這里企業多、需求廣,更重要的是在歷史發展中,溫職院一直以理工類技術類專業見長,積累了許多為企業服務的經驗和口碑。
創新首先從企業需求開始做起,創業首先要從了解企業運營和市場需求做起,這些方面溫職院都“有資源”“有優勢”。
于是,成立創業學院、修改選課政策、推進創業教育、引進相關師資、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打造創業平臺……多頭并進干了起來。
很快,他們的努力有了成效。創業學院副院長劉海明出示了一組數據,截至目前,溫職院以眾創空間的集聚效應已經孵化出50余家具有科技含量的創新創業企業。2016年學生創業項目獲得社會風投2700萬元,共吸引3000余名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涌現出一大批創業典型。近三年,創業師生團隊為溫州企業提供技術研發580項,成功轉讓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30項,學校每年科技到款均達到1500余萬元。
2016年,溫職院創辦的“溫州產業科技眾創空間”被科技部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2016年度省級優秀眾創空間。這事當時很是引起了一些轟動,作為一所職業院校,沒有泯然眾人的高精尖技術,也沒有全國頂尖的資源,如何把創新創業做得這么好?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創業吧 老師給你打工
在溫職院有個奇怪的現象,那些迅速成長、日新月異的創業企業里,有個年紀輕輕的同學當著老總,而他的導師多半是這家企業的技術顧問。
這就不得不說起溫職院獨樹一幟的師生創業政策了。
為了推動學生創業,溫職院采用校內外聘用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一支“雙師”素質的導師隊伍,建立了一支由24位成功創業者、5位天使投資人、38位創業教育教師和152位技術專家組成的高素質、多元化專兼職創業導師隊伍。
而這些導師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和學生一起創業。師生共創的模式比較多,可以是教師的科研項目帶動學生參與研發,也可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給予技術指導,還可以學生與老師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創業。
溫州鑫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由4名學生創立,年營業額已達27萬元,在這個項目里他們的導師就擔任著技術顧問的角色,賺錢了老師也獲利,但企業法人還是學生們。
為了讓更多有潛力的學生走上創新創業之路,學校的課程設置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線,開創了“2+1”培養模式。“2”是指學生在所屬系完成前兩年專業課程學習,“1”是指第三學年轉入創業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創業課程學習與創業實踐。每個人均可根據個人興趣從電氣自動化、數控技術、鞋類設計與工藝、電子商務4個“創新創業教育引領專業建設”試點專業中任意選擇,從而制訂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學分由“實踐導向創業課程、新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新技術應用轉化”組成。
不少在眾創空間里的學生創始人都由“2+1”培養模式中走出來,劉海明說。
看產業定專業 視需求定平臺
學生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身后站著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撐,這些初創企業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出路和如何與企業對接。
“區域有什么支柱產業,就設置什么專業;區域企業有什么難題,就建立什么服務平臺;區域有什么新技術需求,就培養什么新技術應用創新創業人才。”溫職院黨委書記王靖高說。
溫州有低壓電器、泵閥、汽摩配、鞋服等五大支柱產業和十大新興產業。學校積極適應區域產業發展,并據此對專業進行調整。現有的35個專業全部根據區域支柱產業和特色行業設置。“我們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吸引地方政府、行業企業主動找上門來共辦專業、共建二級學院,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王靖高強調。
近幾年,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溫州企業出現一些問題(長期處在價值鏈下游,研發支撐不足,“節能減排”壓力增大等等)。面對溫州企業發展困難,溫職院將創新創業的范圍迅速進行調整,一方面將專業向研發端和培訓端延伸,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成果轉化、項目策劃等“立地式”研發服務。另一方面,建立了42個技術研發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浙江有許多大型的鞋類廠家,學院便引導學生們自己成立鞋類公司,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究服務和設計服務。在溫職院鞋類專業展廳里,就陳列著許多學生們自己的公司設計的各色鞋品。更難得的,3D腳型測量設備、舒適度智能感應設備等最新的應用技術已經在這幾家小小的學生鞋廠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