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及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精神,圍繞市委“中優”戰略部署,武侯區堅持以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為指引,以落實“三降兩提”重大要求為核心,以塑造“文創武侯”特質特色為重點,做深城市設計,做美城市形態,做優城市業態,做靚城市生態,做特城市文態,點面結合、系統協調,努力打造疏密有致、時尚優雅,產城相融、功能完善的宜業宜居品質城區。
一、功能定位
(一)建設天府文化特色區。深度萃取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內涵特質,以打造“三國故里·天府文芯”文創品牌為目標,以“一城”“一帶”“一片”“一港”重大文旅項目為載體,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事業”發展,著力彰顯“文創武侯”的品牌影響力,努力建設“歷史文化名區、西部文創強區”。
(二)建設服務經濟引領區。推動服務業高端、集約、特色發展,構建以總部經濟為龍頭,文創旅游、現代金融、商務商貿、大健康為主導的“1+4”服務產業發展體系,努力建設輻射中西部的服務經濟引領區。
(三)建設品質生活示范區。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以市民感受為導向,以打造“品質生活”為重點,做美生態環境,做優設施功能,做精城市管理,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二、實現路徑
(一)調優存量空間
以功能修補、生態修復和產業提升為重點,全力推動“舊城”有機更新。
一是抓“三改”拓空間。遷改舊商業市場。積極探索“自主開發、聯合共建、異地新建”等遷改模式,加快推進紅牌樓商圈13個舊商業市場調遷改造。推進舊城和老舊院落改造。全面完成104個老舊院落改造,推行“成片連片改造+微改造”模式。綜合改造地下空間。重點在華西醫院片區、音樂坊片區、火車南站北片區構建與地鐵互聯、公交接駁的地下車行、人行通道,打造“立體”交通體系;利用紅牌樓區域三條地鐵線交匯的優勢,打造高端地鐵商業。
二是塑“三品”優形態。優化品質。堅持見縫插綠、開墻透綠、拆違還綠,力爭2018年底建成20個、共6萬平方米的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突出“一街一主題、一路一景觀”;2018年完成45條河道全線截污、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新建50公里沿河步道。塑造品貌。改善“微循環”,到2019年,新建慢行系統148公里;以“增數量、提質量、優布局”為重點,2018年新建公建配套項目60個,到2019年黑化三環內道路157條、74公里。提升品牌。在城市建設中植入三國文化、詩竹文化、南絲路文化和芙蓉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加強對華西壩老建筑群、“白藥廠”等特色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
三是聚“三高”提能級。積極發展高端產業、高端業態和高端形態,重塑經濟地理,推動“精明增長”。大力發展文創產業。三國蜀漢城、水潤天府生態旅游帶、成都音樂坊和四川國際文化人才港建設,突出發展音樂、創意設計、數字娛樂、影視傳媒、文博旅游、體育六大產業,分類精準制定專項產業政策,厚植“文創武侯”產業優勢。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以人民南路為主軸,加快建設“金融服務業聚集區”,打造成都金融交易中心、財富管理中心、金融研訓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務中心。提升發展商務商貿業。以大悅城等大型商業綜合體為依托,以發展定制服務、體驗式消費等新型業態為重點,加快把紅牌樓商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特色引領區。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強化與華西醫院的合作,以華西片區為核心,加快推動“環華西國際智慧醫療谷”建設,積極發展生物醫藥、轉化醫學、精準醫療等新興前沿產業,打造國際化高端健康產業集群。
(二)建優增量空間
堅持綠色、高端、人文的發展方向,重點打造武侯新城、環城生態帶、太平寺新區三大區域。
一是突出“產城融合”建“新城”。堅持“以產立城”。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引領,依托“一園一都一谷三區”,大力發展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突出“以城興產”。積極推動生產、居住、商業、休閑等功能有機融合。力爭3年內,把武侯新城建設成為“產城一體、品質高端”的區域城市副中心。
二是立足“生態本底”建“綠帶”。強化生態保護。構建以環城生態區為核心的濱河綠地生態體系,力爭到2019年,建成2000畝生態綠地、1960畝休閑生態公園、780畝原生樹林保護區。發展文旅產業。高品質打造天府芙蓉園、水潤天府都市休閑街、濃園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博覽園等文旅項目,加快建成10平方公里文博旅游帶。力爭到2019年底,文博產業園等3個重大文旅項目全部建成運營。
三是培育“新興經濟”建“新區”。前瞻做好太平寺片區的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積極發展臨空、地鐵、分享等新經濟,布局總部經濟、商務辦公、金融服務等高端業態,著力打造高端要素聚集的城市CBD。
三、推進舉措
一是堅持以新理念指導規劃編制。對接“三降兩提”具體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區域頂層規劃設計,加快編制《分區城市設計》《精準規劃專項導則》。
二是堅持以鐵腕措施加強建設管控。強化標準管理、全域覆蓋和智慧治理,強力推進背街小巷與主要街道同標管理、一體整治。
三是堅持以科學組織推進城市發展。成立城市規劃、產業、管理等6個專題研究組,深度研究城市發展,制定“中優”行動方案;嚴格把規劃要求落實到具體項目、建筑、產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