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股東大會外的普通一天
5月6日,奧馬哈陽光明媚。
這座內布拉斯加城市具有典型的美國中西部風格:質樸,寧靜,密蘇里河風吹過,隱約彌漫著一種蒼涼。市內中心區只有幾座零散的高樓,晚上五點鐘左右,街上的商店基本就關門了。相比于紐約這種大都會,這里的交通不便利,從洛杉磯飛過來還需要轉一次機。但是,在每年五月的某個周末,它的上空每天會有上百架私人飛機飛過。世界各地的富豪、精英、投資者都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老人而來。
每年一屆的巴菲特股東大會,頗具“朝圣”意味。
曾經的一個故事:一位理財經理去股東大會,他的妻子驚訝地問:“你要花1000美元去那里,僅僅就為了聽他講話?”經理想了想回答:“就像教徒要去教堂一樣。”
今年是第52屆股東大會,有消息說這也是巴菲特親自主持的最后一屆。對于這種說法,老爺子用自己一如既往的“巴氏幽默”回應:“我不確定。但我現在身體感覺不錯,而且我的醫生可沒說明年不行。”
今年會議地址是市區內的CenturyLink中心,開幕前一天,我在會場周邊散步時,感覺這里還是空空蕩蕩,但在5號夜里,一些粉絲就開始排隊,到了6日凌晨三點多,場外就已經人山人海了。市內的酒店也早就被定滿,據說離會場最近的希爾頓酒店房間提前一年就已經被預定,而且事先還要經過巴菲特辦公室的批準。我的一個朋友還在朋友圈開玩笑:這天如果誰不在股東大會現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成功人士!
但不論外界怎么宣傳和炒作股東大會的含金量,有些“畫風違和”的是,大會現場卻很樸素。
一進會議中心大門,就能看見很多巴菲特所投資公司的商品。但其中一輛展品汽車竟然連個展臺都沒有,感覺就是司機開進來后直接隨便停在了大廳里。其他小型物件,如廚具、家具等,也都簡簡單單地擺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展位里,沒有任何精致的包裝和噱頭。大家也隨意揀揀看看,簡直就像是在逛一個家居大賣場。剛開始我還覺得大會組織方也忒“不講究”了吧,但再回想起在美國參加過的其他商業活動,大概也都是如此,不論什么檔次和規格,布置都很簡單、務實、沒那么多繁文縟節。這也就是美國商業文化的精神所在。
會場里的座席安排也不復雜,大概分兩類:一類是普通觀眾區,另一類就是VIP區域。這個區域一部分屬于他投的重要公司股東和嘉賓,大概幾十個人;另一部分屬于本公司人員的家屬,也是幾十人左右。但在幾年之前,“家屬區”也是沒有的,如果想參加會議,總裁的親戚也得自己排隊。家屬區里還坐著不少巴菲特的老朋友。老爺子是個念舊的人,例如他為數不多的愛好之一是打橋牌,牌桌上很多都是一起玩了幾十年的老牌搭子。
會議現場設有十一個提問點,任何人如果想提問,都要八點鐘去排隊。我特意問過現場工作人員,他們說靠近主席臺的位置提問人數會多一些,被抽取的概率是二十分之一左右,因為這個區域的人很多和公司有業務關系,所以大家的想法和觀點也會比較多。位置較高一點的多是普通觀眾,被抽取的概率約是六比一。
上午八點半,會議正式開始。
主角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兩位老爺子加起來一百八十歲,但全程下來七個多小時,竟沒有疲態。兩人在臺上就像說相聲的,經常是巴菲特逗哏般地侃侃而談大一段,然后芒老爺子聲音平靜地捧一句:I agree withthat。好玩極了。
在現實中兩人也是如此,談判時常年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他們倆性格不盡相同,巴菲特外向,健談;芒格沉穩,情緒不好時一句話也不說。但兩個人的精神高度默契,共事幾十年下來,竟從來沒紅過臉,而公司多年來發展這么好,也從側面印證這個說法。
巴菲特一天要喝五罐可樂,尤其喜歡櫻桃味的。但有意思的是,主席臺上擺著的杯子他和芒格誰也沒用,而是拿起可樂罐直接喝:他喝的是原裝的(果然如醫生所說:沒有糖尿病),芒格喝的是DietCoke,亮眼的商標始終露出在鏡頭里。而且芒格在會場之外也是糖不離口,他們自己的品牌See’s糖果非常之甜,我嘗了—塊就覺得胸得慌,但老芒居然能一直吃。
為了給自家商品打廣告,大家真的都還蠻拼的。
再說句題外話:芒老爺子看著嚴肅,但其實和巴菲特一樣,也是做事認真而且有些孩子氣的人。他在放松的場合中嘴里也是各種段子不斷,并且同樣熱衷慈善事業,最近幾年還投資過學校。但他不是把錢捐了就完事,而是“好人做到底”,早晨五六點鐘就起床親自畫教學樓的草圖,簡直把自己當成工程師了。
敬業的人,做事認真果然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
回到現場,另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人是比爾.蓋茨。
作為全場乃至全世界唯一比巴菲特還富有的人,他居然坐在家屬區里認認真真聽了一天,并且不停做筆記。
他和巴菲特身上其實都有一種典型的“清教徒氣質”:勤奮工作,疏于物質,最終將財富回饋社會。他倆的友誼可以維持這么多年,我覺得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對于金錢的認知,而是這種^生觀層面的價值取向。
媒體往往會“神化”一個人,巴菲特也不例外。但對我來說,他有兩點是讓我由衷敬佩的:
巴菲特自稱最突出的優點是注意力。他的女兒評價:讓父親從專注的工作中抬頭看你一眼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樣一個誘惑頗多的年代里,選擇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并不容易,在前進的過程中,能守住底線就更難上加難,尤其是在投資這種遍地機會和陷阱的領域。
二是他待人時的真誠與平實。不論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走在街上你根本不會覺得他是世界首富,而是鄰家退休的中產階級老爺爺。對,就是《飛屋環游記》里那個。
5月7日的早餐會,巴菲特又與大家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上午。三成熟的牛排,配上炸土豆絲餅,對他來說就是很豐盛的一餐了。他愛吃的東西都很平民化:漢堡包,可樂,冰淇淋,See’s公司生產的花生糖。他有典型美國中西部人的性格,質樸里透著一股豪爽,媒體調侃他為“鄉巴佬”時,他一點也不生氣。
巴菲特與人握手時也很“實在”。他不是場面上應付事兒地把手過去隨便碰一下,而是實打實地用力握住你,就像見到一個老朋友那樣熱情。還有件事兒是他上一次來中國,有一天在飯店里吃飯,包括服務員在內很多人都想和他合影。如果換作其他世界級富豪,或是性格使然,或是身份所限,可能不會答應所有人的要求。但巴菲特不會如此。他不僅和大家合了影,而且插科打諢,耍寶賣萌,時不時地做一個鬼臉逗大家開心。
“如果能讓每個人都快樂,我自己辛苦一些又有什么呢?”
想想還是挺讓人感動的。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巴菲特的智商高是一方面,而他的情商也讓自己與世界彼此溫柔相待。
閑暇之余,我走進過巴菲特家所在的社區。他的房子也并不特別,沒有高不可攀的圍墻,沒有成群結隊的保鏢,只是門前種了幾棵樹,還有個類似屏風的東西,完全不像戒備森嚴的“豪門”。巴菲特說當初買的時候花了三萬多美元,但如果投到股市上的話,現在可能就賺了100億了。
“換個大房子?那我現在應該以多少錢賣掉它?打個折我都等于虧了幾十億,不劃算。所以湊合住著吧。”
這是典型的巴菲特思維:相比于錢本身,他更享受賺的過程。對一個數字天才來說,人生就是一場投資游戲。類似的事是他的妻子曾花一萬五千美元裝修室內,他馬上心疼地說:“你知道如果把這筆錢投到股市上,二十年后能賺多少嗎?”
上一次來中國時,他花了7000多人民幣買西服。不算很便宜?但這可是12件的總價!老爺子說了:我穿著合身,舒服,價格便宜,這就挺好了。至于樣子,無所謂吧。他投資的很多產品也是這樣,如果從審美和藝術角度講,甚至還有點“土”,但他更看重的是回報率和市場,賺不賺錢比美不美觀更重要。
誠然,巴菲特是“財富超人”,很多人都想成為下一個巴菲特,但將心比心地說:你會如此“節儉”地過日子嗎?人人都會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或許,見仁見智吧。
股東大會之后,太陽照樣升起,股市依舊開盤,巴菲特Old School的日子也會一如平常:他的家人依然會在商場打折時搬幾大箱可樂回來,早晨,他也依然會穿上普通的衣服,開著家用轎車,走那條同樣的路,經過麥當勞。如果你恰好也在此刻上班,或許就會遇到他,沒準還能有機會和他—起吃一頓。巴菲特的午餐價值不菲,最高可達345萬美元,但他的早餐永遠只有三種價位。
“317美元可以買到培根、雞蛋和芝士餅干。如果早上股票跌了的話,我會改吃295美元的漢堡。倘若最近股市都不那么繁榮,我就選擇2.61美元的。”巴菲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