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和管理實踐中,積極調動全校教師共同想“點子”,通過大家不斷探索、積累,總結出了一些可應用于教學實際的“點子”。
一、以“小課題”研究為抓手
我校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是以教師在常規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課題,由提出問題的教師為課題研究組長,帶領年級教師進行的合作研究。“小課題”內容來源于實際課堂教學,也應用于課堂教學。要把小課題研究落實到每一節課堂教學中,把研究和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進行課堂教學,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局面。
我校低年級開展的“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小課題研究,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由于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和所受教育的局限,在學習習慣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師教學工作被動。針對以上問題,學校課題組開展研討,制定了方案,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按階段、分步驟實行。實踐表明,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小課題研究讓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中有了“抓手”,有了“可操作”性。
二、借大數據進行課后反思
借助大數據進行課后反思,能夠使課后反思更具科學性和理性。例如:語文教師教授《大衛》一課生字時,認為“跋”“唬”兩個字學生容易書寫錯誤,并在課上對這兩個字進行了著重的指導。但課后通過電腦書寫檢測發現,學生“賦”字書寫錯誤率更高,達到75%。由此可見,通過對數據的解讀,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狀態。
同樣,英語課中學生的單詞掌握情況,數學課中學生對類型題的理解,教師都可以通過解讀、分析數據,反思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及教學重難點。對于大數據的解讀,我們目前只停留在對學習最終結果的數據整理上,今后我們還要對大數據下的課堂教學觀察方法進行研究。利用現場采集數據做課堂觀察報告,分析不同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差異與特點,從而助力學校與教師通過改進課堂教學行為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用網絡提升教學質量
我校實驗班開始嘗試利用網絡教室,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教學改革。通過教師試用和比選,我們在一個班級的語文和數學學科試點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常態課教學實驗。
課前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平臺發布的導學案或預習提綱,根據要求提交問題答案、預習作業、課文預習勾劃照片、錄音等資料,便于教師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更合理的教學設計,保障以學定教。課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上有話可說,網絡教室也確保了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交流和反饋。在交流中,如果出現不同的答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回到課文找依據,并闡述理由說服其他組員,在解決知識沖突的過程中提升每一名學生的能力。實驗期間的各項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一年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作者單位:營口市站前區建設小學)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