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周三,很難見到劉院長的,每周二、周五全天還有周六上午劉院長都要出診,一天一百多個號,平時還有行政管理工作,還帶著我們幾個研究生,真的是非常忙,但不管做哪一樣,劉院長都是好評滿滿!”劉光珍的研究生張軼歐說。
2月8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山西省中醫研究院,見到了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山西省中醫院腎病研究所所長劉光珍。交流中得知,劉光珍還有著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西醫結合實驗專業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跨世紀醫學學科帶頭人、青年崗位能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省中醫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保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山西省毒理學會理事、山西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委c2cae93d43dfd945fab2b3ea9a5316ac員會委員等頭銜和榮譽,這些,見證和詮釋了劉光珍的德技雙馨。
醫德 就是要換位思考
“仁心”、“仁術”,這是劉光珍經常掛在嘴上的兩個詞。“做醫生要有醫德,何為醫德?在我看來,醫德就是要換位思考。”劉光珍說。腎病的治療,經常是漫長的攻堅戰,患者輕則需要一兩個月的藥理治療,重則余生都需藥物維持。對于很多長途奔波而來的外地患者,劉光珍總是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多開幾副藥避免他們再舟車勞頓,反復求醫。遇到患者錢不夠時,他還會借藥給他們。于是,在劉光珍的門診經常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遠道而來的患者來還錢,劉光珍卻不記得是什么時候的事了,經常被誤以為“收紅包”,鬧了不少笑話。
“如果把你的患者當作是自己的親人、朋友,你還會冷臉相對嗎?還會在治療的過程中冷漠粗暴嗎?如果把自己當成是患者,在藥物的選擇上,是不是要給自己尋找最有效、最便宜的方案呢?”劉光珍說。這就是換位思考,尤其是在醫療行業,患者往往是帶著“懇求”的心理,越在這樣的時候醫生就越應該體諒患者,給一個笑臉,態度再溫和些,回去后打個回訪電話,這些舉動都可以讓患者感受到溫暖。(下轉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