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山西東山煤電有限公司機修廠副主任,一位本領過人的機修工程師。在20年的機械維修工作中,沒有他解決不了的難題,他經手的零件與設備也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
“沒有真本事,沒有過硬的技術,就無法勝任各種工作。”徐剛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正是憑著不斷汲取知識的韌勁,他克服了在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完成了“提高三噸礦車使用壽命”、“降低三噸礦車斷軸率”等課題,并對綜采液壓支架進行檢修,不僅大大提高了工產產品質量,還降低了運輸成本,為東山煤電有限公司節能降耗作出了貢獻。他先后榮獲全國QC成果科技帶頭人優秀獎、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三晉技術能手”等榮譽。
三四年前的一天,徐剛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綜采液壓支架檢修”,這是東山煤電有限公司首次開展這一設備的檢修工作,要求在6個月內完成。雖然多年從事機修檢修工作,但對于綜采液壓支架的檢修從未涉及過,徐剛還是覺得有些壓力。“沒壓力,哪有動力?”這也是徐剛骨子里一直堅守的工作信條。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徐剛通過自己對資料的學習研究,開始了對綜采液壓支架的檢修工作。為了保證綜采液壓支架的檢修質量和檢修時間,徐剛白天帶領團隊成員進行液壓支架的拆檢,晚上回到家中還要對檢修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研究。
綜采液壓支架在使用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高壓膠管接頭斷裂的情況,斷裂時高壓膠管接頭難以從支架中取出,嚴重影響工作進度。這次檢修,徐剛就把精力放在了這個問題的解決上。經過多次試驗,徐剛和他的團隊終于研制出了“膠管接頭取出器”,這一成果圓滿解決了斷裂時高壓膠管接頭難以取出的問題,使新成立的液壓支架維修組可以快速地完成一批批綜采液壓支架檢修工作。
有了這次“綜采液壓支架”檢修工作的經驗,徐剛對綜采液壓支架相關設備的原理與檢修輕車熟路起來。他在井下發現,液壓支架在下井、升井工作中,鋼絲繩都會與液壓支架、平板車進行捆綁作業,這樣不僅加大了勞動強度,還使得工作效率變低,并威脅著井下員工的安全,尤其是鋼絲繩的一次性使用,給企業造成了嚴重浪費。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徐剛開始組織大家對新的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在研發過程中,大家有時會為了一個數字爭得面紅耳赤,但問題得到解決后,大家又相視而笑。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經過連續多次的修改、攻關,以及無數次的反復論證,徐剛和他的團隊最終研發出了“液壓支架底座吊裝孔”,從此,液壓支架在上井、下井時更加安全便捷了。
“液壓支架底座吊裝孔”采用的是平板車外沿技術,主要是通過外沿的優勢在相應的位置上加上焊耳座。在加工制作時,需要用專用的螺絲鉤把液壓支架與平板車固定起來,從而使裝車運輸方式更加安全。經過試用,新的方法減少了勞動強度,降低了運輸成本,為東山煤電有限公司節約了8萬余元的資金。
經過多年積累,徐剛的維修技術越來越突出,成了企業里赫赫有名的“大技師”。人出名了,向他拜師學藝的人也就多了;能力大了,肩上的擔子也就重了。為了幫助年輕人盡快掌握機電設備的維修技術,他經常拿著圖紙在現場的設備跟前走來走去,對照圖紙手把手地給年輕同事進行講解。同時,通過教絕招、傳技能、帶高徒,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圍繞煤礦安全生產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技術攻關改造,由此培養出了好多創新型、知識型、技術型高技能人才。
現如今,已成為省級技師的徐剛還在每天學習,依然堅持著剛進廠時做工作筆記的習慣。他不但對所轄管的機電設備了如指掌,而且把每臺設備的習性都摸透了,設備一有故障,他一聽一看就能找到“癥結”,處理起來更是得心應手。他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每次檢修設備時,我都會把名稱、型號、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務時間、操作程序、相關原理分析等分條記錄下來,迄今為止,所做筆記已累計達到20多萬字。”
采訪剛結束,徐剛又急忙返回檢修一線,此時天邊已是一片落日余暉。他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在機床上工作了起來,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和著空氣中漂浮的煤渣凝結在他的頭發上、臉上、工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