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與農戶建立起了利益聯結機制,在農戶帶動、金融支持、技術支持、信息支持、公共物品供給、就業帶動、標準化生產、三產融合、涉農業務收入方面開始發揮作用。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及較多的帶動層面是涉農業務收入、農戶帶動、就業帶動、標準化生產,但是在三產融合、技術支持、公共物品供給、信息支持和金融支持方面涉及的新型農業主體尚不是很多。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輻射帶動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地理位置、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經營規模。
總體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帶動“三農”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相信隨著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壯大,其在帶動農民、農村、農業發展上的特殊作用將會越來越凸顯。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建議相關部門從政策層面給予更多支持。
第一,通過財政補貼方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的金融支持,推動創新農業信貸擔保機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
第二,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公共物品。通過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的形式,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當地農村公共物品。同時,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簡化審批流程,為公共設施建設提供便利。
第三,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國家標準化系統建設,并加大對標準化生產的宣傳力度。首先,國家層面需制定農產品生產操作規范等標準,各地需要在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健全、完善當地農業產業全鏈條的標準及技術規程體系。其次,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力度,通過培訓講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化生產技術、質量認證等方面知識。
第四,在對“三農”的帶動方面,對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不同的激勵政策。首先,家庭農場帶動能力最弱,因此要通過建立示范家庭農場等方法加強家庭農場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特有聯結農戶的組織優勢并未充分得到發揮;再次,應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生產鏈,并給予農戶更多直接的金融支持。
第五,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鼓勵西部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視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此外還需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力資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