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山東濱州市無棣縣城棣新五路一位70歲的環衛工人程延新在回家路上丟失了3個月的工資3360元。有好心市民把這件事轉發到朋友圈后,迅速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有網友自己湊好錢后,假裝撿到了老人的工資,“送還”給老人。這種電視劇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真實上演了。
年關將至,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很多人看到了這則新聞瞬間覺得“心”都暖了。3360元,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就是一件外套、一頓午餐而已,但對一位70歲的老環衛工人來說,其分量可想而知。假如沒有了這筆“巨款”,年又該如何過呢?網友們的愛心之舉,無疑是雪中送炭。
可就在暖心的同時,新聞的持續發酵,也引來了其他網友的指責,這種假裝的拾金不昧,用“歸還”的方式進行捐助,沒有顧及到老人的顏面和尊嚴。如果老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這錢是留是退,豈不更尷尬!仔細體味,似乎此觀點也有其道理,假設換個方式,網友們以捐款的方式來傳遞這份溫暖,用愛心、細心來維護老人的尊嚴,是不是要好、更合適?
一個人要行善,除了要有心、有力以外,還要有法,要懂得如何將好事辦好,這就要求我們在幫助別人之時,將心比心,考慮幫助者的感受,從而維護受助者的尊嚴,降低幫助行為給受助者帶來的羞辱感與挫敗感,尤其避免將行善變成讓人難以下咽的嗟來之食。為善之時不忘謙卑,或許能更好地詮釋行善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