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也有著很大的變化,不管是在大眾健身、還是競技體育以及大學普修課程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時也趨于專項化趨勢?;@球作為大眾所喜愛的一項運動項目,在大學中也備受追捧。新時期的籃球體育教學課程應以“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在進行技術訓練的同時,應更多的發展學生對于籃球運功的興趣和樂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內部動力,才會全身心的投入的籃球學習和訓練之中。作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權衡好教學的關鍵點,以興趣為主導,以技術教學為輔。努力創造在激烈的對抗中獲得技術,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體育教學
1、大學體育教學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57年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教育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時期。在當時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國選擇了與我國社會主義體制相同的蘇聯體育課程體系和大綱。在任何領域的發展與學習都是以蘇聯體育教育體系為主體。直到1958年左右,我國的學校體育在蘇聯教育思想的推動下全面進入到了發展的階段,由此也可得出在我國體育教育的初期主要是以蘇聯的體育教育理論為主體建立的體育教育理論。其發展主要是逐漸發揮體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體育在學校的眾多學科中的地位,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能發展、體育知識的提高運動技術以及基本技能的傳授。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力。同時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發展的重要方面,如培養公民誠實、勇敢、遵紀守法、團結友愛等,以及加強了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第二階段:1957年--1976年我國在蘇聯教育的基礎上開始逐漸探索屬于我國國民的教學方法及理論,在這一時期既是獨立創新的時期,同時,也是遭受挫折的階段。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打斷了我國剛剛起步的教育發展以及體育事業的創新。是我國的體育教育事業受到了重大的沖擊,使體育教育的研究進入到了一個停滯不前的地位。
第三階段:1976年--1989年在這一時期,不僅是體育教育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在各方面都獲得了有效的提高。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重新定義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和思想方針,同時,大力支持教育和學術研究,要求理論研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也為體育教育理論指明了明確的道路發展方向。
第四階段:1990年--至今 積極探索構建獨立體系在經歷了以蘇聯教育體系為主體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打擊,在我國積極探索自己教學道路上迎來了美好的契機和發展。形成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超前的教育意識,同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發展方針指引了體育教育要面向21世紀,為培養世紀人才而教學,這就要求體育和強調體育教學要注重的整體效應。
2、關于大學體育教學的設置和發展方向
2.1大學體育的發展方向
2.1.1、大學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了“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因此我們在開發籃球教學的出發點就是本著在學生掌握和提高技能的時,其本質是本著“健康第一”的原則。
2.1.2、突出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體育教學發展的主體,任何的課程都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主要表現在重視在教學中運用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等方法開發學生的技能。同時在教學時不要采用“一鍋端,齊步走”的教學思想,要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為主要指導思想,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以及自我學習。
2.1.3、注意建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和諧的師生關系
這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在教學中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對待上課的情緒不高,其結果是很難將課程繼續下去,談何發展高質量的體育教學課程。同時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課堂教學核心。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體地位。二者應該相互配合相互啟發和幫助才能發揮良好的教學效果。
2.2、大學體育教學的課程設置
2.2.1、課程設置的形式
目前,大學體育課程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專項化形式,另一種是選修課的形式。對于專項化的學生是以某一項目為自己的專業進練習。練習的要求要求技術動作標準優美,有較高的技戰術能力。另一種選修課的形式則是面對學科生更多一些,每個學期或是沒一年、兩年學習一門體育課程。目前很多院校都是以每學期讓學生學習一門體育項目,可以豐富學生的體育課程,同時讓學生跟多的了解體育項目、培養興趣。本著“健康第一”的原則去發展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同時,這種課程的設置在很多的調查中也是學生所希望的。他們希望在四年的大學生活里學到更多的體育活動,為豐富他們以后工作和生活。
2.2.2、淡化技術教學,增強課的趣味性
現在高校的體育教師不論在教師的技術和倫理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他們基本都來自高等體育院校以及經歷過專業訓練的職業運動員。這無疑為大學的體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幫助,他們可以運用專業知識、技能等去開展課程。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引入了一些錯誤的教育思想。在大學生的體育教學課中與專業運動員的運動訓練還是有多大巨大的差別。現在高水平的訓練要求系統的、艱苦的、高質量的,把運動訓練的一套方法引入到大學普修課程中來有些不符合教學本意和初衷。現代高效的教學目的是在學生有限的四年學習時光里能夠掌握進行日常體育鍛煉的方法與技能即可,而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因此,學生的技術動作并不要求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培養對體育運動甚至是某一項目的興趣和愛好,能夠形成一個終身體育的目的。同時,能夠在運動的過程中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快樂。如果我們一味的以專業運動員的要求去規范他們的話,整個課堂教學就會艱苦、枯燥、乏味,同時讓學生失去了對體育或是項目的興趣。并沒有起到培養興趣或是終身體育的目的,對素質教學的發展也是極其不利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要過分的追求動作細節,更多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樂趣。
2.2.3、以對抗性練習和比賽主導教學
現代大學體育課程的開設大多以籃球、網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等一些隔網對抗類、或是同場競技類的項目為主導。所以再練習時,要運用“練為戰”的指導思想,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動作技能以后,能通過更多的實踐來掌握動作,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以籃球為例,學生在做一對一功防、在對抗中投籃等對抗練習時興奮性最高,最認真也最賣力,這一特點擴大到從中小學生到成年人。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及時技術水平有所差異,但是對于教學比賽的熱情都是一樣的。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三基教學”和教學方法、手段的規范性,教學內容和練習方法過于循序漸進,不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大部分都消耗在“講解、練習、鞏固、在講解、在練習、在鞏固”的過程中,其繁瑣的模式化程序里失去了很多運動的樂趣和魅力。因此,我們在練習方法的選擇上,要重視對抗,以對抗性練習為主要教學手段,使他們在對抗練習中掌握技術、改進技術,不斷提高學生在對抗
中運用技術的能力,并使他們在對抗中充分體驗籃球運動的樂趣、培養勇敢頑強、拼搏進取、團結協作精神。
3、結論與建議
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體育的需求也不斷地提高,這也要求高校教教育也要做出一定的變化,學校的教育的不斷變化的目的是不斷的為適應社會而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在新一代的高校體育課程中要本著“健康第一”的原則,在這基礎上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愛好及習慣。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鍛煉身體為主導,這也是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在教學中應把培養興趣和能力為主導,盡量減少純粹的技術的運用,應盡量運用各種比賽、對抗、以及游戲的形式來開展。主要提高學生對技能的運用能力,,建立以提高學生綜合體育素質為中心的考核體系,并加強對學生裁判及比賽組織能力的培養,為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技能與習慣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周登嵩,劉海元.重構體育教學原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5):652- 655.
[2]廖熙碧.籃球專項選修課個性化教學研究[ 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5):87- 89.
[3]許書琦,戴紅燕.吉林省五所高校體育選項課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1): 1531-1533.
[4]郭英,許硯田.普通高校體育課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110-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