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的人文交流優勢,對增強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力、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人才培養、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以及學術話語輸出等方面剖析了高校人文交流的現實障礙,并就如何改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文化;走出去;高校;人文交流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地位的提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力也在逐步增強,新時期加快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縱觀西方世界強國實施文化對外傳播路徑,最主要的途徑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內容是學術研究,因此作為學術重地的高校,如何發揮人文交流優勢,傳播中華人文精神,建立中國學術話語,如何通過跨文化人才培養優勢,增強中國文化對未來國際化人才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是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命題。
一、高校人文交流對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基于學術研究的更具理性思維的東西方文明對話。伴隨著中國經濟40年的高速發展,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產生巨大的理性魅力。而以研究、深化、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的高校人文學科,在開放包容的研究中,從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視野出發,更容易以學術研討的方式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使東西方文明在互促互進中融合發展,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更具理性,彼此關系更具韌性[ ]。
(二)有利于搭建具有中華文明背景、體現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國際交流平臺。高校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科學和先進技術孕育的搖籃。隨著技術創新復雜性的增強和技術革新周期的不斷縮短,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群,與國際組織、國際研究機構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的有機整體,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科學家的文化魅力和卓越的創新能力都將有助于實現對外文化傳播、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
(三)有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項跨學科、跨國別、跨領域的文化傳播工程[ ],需要一批具有豐富文化底蘊、扎實學科基礎、廣闊國際視野和深諳國際文化傳播規律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高校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在人文社科領域加強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高端人才,對于解決當前文化領域國際化高端人才短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校人文交流的現狀與趨勢
近年來,國內高校的國際化辦學理念不斷增強,特別是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推動下,加強國際交流成為國內高校快速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突破口。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有著天然的人文交流優勢,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以及學術成果國際發表等方面,其國際合作頻度日漸增強、合作主體日趨多元化、合作關系日益深化。
(一)在人才培養方面,留學生教育規模大幅增長。2016年在華留學生人數已超過44萬,據分析,2020年中國將有望成為世界第二大留學目的國。許多優秀來華留學生在返回本國后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是傳播中國文化價值、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親密使者。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當前高校的留學生教育總體上還處于規模擴張的初級階段,對國際化辦學的盲目追求導致留學生數量的急速增長,而留學生教育教學規劃還不夠系統,不能適應留學生的文化學習需求,留學生作為文化傳播使者的定位在課程規劃中還不夠凸顯。
(二)在學術研究方面,西方學術話語體系強勢現象仍然較為突出。由于生產力長期落后地位,我國的現代化過程更多地表現為追趕式的變革,與現代化運動相配,中國學術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一直處于追趕西方學術話語的狀態,一方面,近現代以來西方學科話語的概念、命題、方法[ ]的大量引入在學術領域直接主導了西方話語體系及其影響力的強勢地位,導致一些人形成了強烈的西式思維定式。另一方面,以西方知識生產體系為中心的學術研究評價標準和資源平臺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學術話語霸權。近年,中國學者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建立和輸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重要性,但從現實來看,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我們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術話語體系和引領學術討論的話語權與話語優勢。
(三)語言障礙造成中國學術對外輸出的現實障礙。在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漢語的世界推廣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語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學術的雙向交流,由于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仍然以中文撰寫為主,語言閱讀障礙直接導致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對外輸出方面呈現顯著的逆差,輸入明顯多于輸出。為此,國家層面和高校層面都重點加大了對中文優秀學術成果外譯出版的資助力度,例如國家社科基金學術外譯資助項目等,有些高校還就支持優秀學術外譯出版制定了激勵政策,但人文社科成果的外譯出版工作仍然不夠理想,主要問題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性較強,專門的學術翻譯人才大量缺乏,翻譯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直接影響了中國學術成果的對外推介。
三、對高校人文交流的思考
從2000年開始,高校在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上有了較大突破,但是從實踐層面來看,還有許多地方亟待改進和提高。
(一)注重對外文化傳播質量,提升對外文化傳播效果。如,目前已經取得顯著建設成效的孔子學院,在漢語國際教育和推廣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頭堡作用,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但是孔子學院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如何從“漢語熱”繁華背后的“量”增上升到能夠體現更多中國文化內涵的“質”的飛躍,切實提升中華文化的內在吸引力是高等教育在構建新時期人文交流平臺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各主辦高校應及時總結孔子學院發展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充分用好孔子學院這個平臺,在繼續拓展中國傳統文化大眾傳播的同時,注重加強以中國現當代文化研究為主旨的學術交流,發揮高校人文交流的時代價值。
(二)全面提升留學生教育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教學水平。從文化“走出去”的現實需求來看,我國留學生教育應當與文化發展戰略高度契合,著力加強對在華留學生的文化教育,增進不同區域或國家的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以及世界和平理想的有志青年。在對留學生的教育中,不能僅滿足于漢語及專業知識的教學,而要主動深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國情、特別是中國當代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國際理解教育”[1],幫助來華留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中國的歷史沿革和當下國情、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和它引導的社會生活,形成對中國的正確認知,從而自覺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和連接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
(三)以海內外協同共促方式加快推進中國學術話語 “走出去”。隨著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社會和諧穩定關注度的持續升溫,簡單的以漢語傳播和文化藝術傳播為主要內容的對外文化輸出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世界想要深入了解中國的需求。如何通過中國學術理論創新吸引西方學術精英自覺參與到
中國道路研究,逐步改變他們所熟悉的西方邏輯認知,進而對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作出正確的認識和價值判斷,是當下實施中國學術走出去戰略的關鍵。因此,作為學術研究主要力量的高校人文社會學科,必須深入推進立足于中國當代社會實踐的學術話語創新,并不斷探索海內外學術精英協同研究機制,創新性地發展中國學術海外傳播路徑,切實承擔起解釋中國道路,傳播中國和平治理理念的歷史重任。
(四)深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合作研究,加大研究生國際聯合培養力度,加快培養具有扎實的學科知識背景和良好外語語言能力的高端文化推廣人才。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要毫無障礙地走向世界必須著力解決高端語言人才缺乏的現實問題,實踐證明,與國外高校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可以有效實現研究生學術水平和專業語言能力的同步提升。一方面,他們完全可以直接以外文撰寫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論文,推介中國學術思想。另一方面他們具有良好的學術翻譯能力,可以將中國文化和社會研究的學術精品譯成外文出版,為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創造條件。
注釋:
[1]李玉 人文交流是對外關系支柱之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7/10第01版
[2]張朝意 馮剛 高校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中的作用分析[J].對外傳播. 2015.05:59-61
[3]張志洲 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J]紅旗文稿.2012.7:4-7
[4]林佳佳 文化“走出去”視野下在華留學生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對外傳播.2017.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