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大學人所秉持的思想與理念逐漸統一,積淀成為大學自身的一種獨特氣質,作為大學發展的思想導向和精神力量。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大學精神順應時代而生,反映時代需要,伴隨時代變化,這是歷史的必然。大學精神理應回應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引領發展新方向。
關鍵詞:大學精神;大學分校;應用型;時代化
大學精神形成于大學的發展進程中,是大學的核心和靈魂,具有鮮明特質并被普遍接受和踐行,可以決定大學的整體風貌和前途命運。“科學的大學精神是建立在對教育的本質、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征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1]大學精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但又反作用于時代的發展。在大學實現其傳播知識、培育人才等各項職能時,大學精神體現出多種寶貴的價值。
大學精神的時代化就是大學同時代特征和時代主題緊密結合,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這是大學精神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弘揚和培育反映時代特征、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大學精神,才能使大學永葆生機和活力,真正支撐起大學的精神大廈,實現大學的歷史使命。”[2]研究大學精神的時代化,既是對大學精神的回溯,又是對辦學經驗的總結,更是對大學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大學精神順應時代而生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時代背景是大學生存的重要土壤,時代主題是大學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自創設以來,為國家進步、民族興盛、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國大學更是應民族危難而產生,之后便和時代要求、家國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學精神總是反映其所處時代的主題和精神,而不是站立在時代之外,它在時間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而同時又與時代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高校自身的發展相呼應。
“文革”結束之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同志發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講話。1977年7月,鄧小平剛剛恢復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等職務,便提出親自抓科技和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而北京市于10月召開科學技術大會,號召全黨動員為把北京建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基地而奮斗。
與此同時,由于“文革”中高等學校的遷、撤、并,高校數量和招生人數大量減少,“文革”后高級專門人才的嚴重斷層。1977 年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快速發展。隨著高考制度恢復,為解決地方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對大批人才的需要,滿足廣大青年人要求上大學的強烈愿望,天津、北京、上海三個直轄市相繼開始了大學分校的探索,之后四川、湖北等地也開始了試點。北京地區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辦學資源,創辦的36所大學分校,其中的24所成為北京聯合大學前身。北京地區大學分校自1978年創辦,到1985年最終整合組建成北京聯合大學,短短6年時間,在北京聯合大學建設發展進程中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辦教育的鮮活產物。
二、大學精神反映時代需要
我們把大學精神放在歷史的維度里觀察,不難發現它總是深刻地反映時代的迫切需求。分析大學精神的內涵實際是在把握時代的脈搏,研究時代的課題。北京地區大學分校出現在教育戰線的全面撥亂反正特殊時期,受制于國內物質條件的匱乏,這一時期大學分校的精神文化建設特色更為明顯,映射出當時五個方面的時代需要:即國家、社會、人們期盼思想解放,對知識的向往,對秩序的呼喚,對人才的尊重,對發展的渴求。
分校時期大學精神來自于分校所依托的老大學、社會、行業等不同渠道,來自于管理者、教學者、學生等不同群體。具體表現為:困難環境下的艱苦奮斗精神、時代賦予的改革精神、服務北京發展的務實精神等。大學分校對大學本校優秀精神文化的傳承創新,在各大分校的創辦和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分校任課教師、領導班子、學生等各個群體是推動大學精神形成的主要力量。他們的育人理念、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等,通過具體的大學活動得到闡釋和放大,并在彼此的融合與沖突中對大學精神文化產生獨特影響。[3]
在那樣百廢待興、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之下,大學分校人能夠讓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創辦36所大學分校開展正常教學活動,克服各種困難,培養1.8萬名畢業生,靠的就是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大學分校的產生和發展,是地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大學分校是解放思想、積極創新的產物,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舉措體現在大學分校從建立到發展的各個進程之中;務實精神則直接體現在落實當時的辦學使命——服務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秉承著這一精神,北京聯合大學在辦學過程中,逐漸確立并不斷豐富辦首都人民滿意的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
三、大學精神伴隨時代變化
大學精神的內容不是固化、靜止的,對它的闡釋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需要不斷與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相結合,回應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在契合時代發展的同時,前瞻性地引領時代發展。這是一所大學長足發展、青春煥發的必要條件。而反之則難以在學校整體建設規劃上做到有的放矢,不可能取得突出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成就,注定無法躋身“一流”大學行列。“縱觀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頂級大學,我們不難發現,真正有生命力的大學精神必須植根于大學明確的定位當中,大學精神應該成為一所大學彰顯自身定位與特色的最好詮釋者。”[4]
人們對大學可以從不同角度作出很多種分類,但一所大學必須善于自我分類、找準定位,在眾多學校中明確自己的特長和短板,走出自己的辦學之路,創造出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大學在發展之路上的自我反省和改革創新,也勢必反映到其大學精神的闡釋當中。
時代化不意味著拋棄根脈。從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的發展歷程看,北京地區大學分校創辦的重要動因是滿足北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其辦學實踐也無一不彰顯務實和應用的特點,蘊含著城市型、應用型大學的發展基因。盡管大學分校時期與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改革、發展和創新任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北京聯合大學辦應用型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之路仍未改變。因此,我們審視、思考和解決學校發展所面對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時,要積極從歷史的文化和精神中汲取營養成分,把北京地區大學分校時期形成的精神力量保留下來,整合進入北京聯合大學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進程。
大學精神要在實踐中發展。北京聯合大學在應用型大學建設長期實踐的過程中,提出了“城市型、應用型大學”的概念。在“十三五”規劃目標中首次提出的城市型、應用型大學的概念,是學校在“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這一根本指南的指導下,結合實際對應用型大學內涵的豐富、深化和拓展。這是北京聯合大學在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的客觀要求下,對應用型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正在探索一條校地融合、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學專融合和心智融合的“五大融合”發展之路。新時期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大學精神要不斷吸收新的時代內容,扎根于當前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土壤中,進一步激發精神力量,使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反映發展需求、統一發展思路、引領發展方向。
結語
大學精神的激勵指引對北京聯合大學的建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大學精神為何而存在,反映的是大學存在的使命和功能,大學精神的活力,來自于順應時代的未來期許。如何清醒地認識到使命和責任,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需要立足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之路,將大學精神內化為大學人的精神品質。
參考文獻:
[1]張楠、梁燕:《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研究(1978-1985)》[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202
[2]程光泉: 《哲學視野下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文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24
[3]參見張楠、梁燕:《北京地區大學分校研究(1978-1985)》[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215-223
[4]于曉鳳:《大學精神的形成、表述與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6.05:20
北京聯合大學校級科研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課題)“北京聯合大學分校時期大學精神的時代化、現代化研究”(編號Sk40201706)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宋秦,北京聯合大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文化建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