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有著自身的特殊內涵,本文以H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為例,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面臨困境和發展思路等進行微探。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現實困境;發展思路
從2013年國家出臺《關于完善本科學校設置工作的指導性意見》,對新建本科院校作出“辦學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戰略安排以來,應用型本科院校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主力軍。而學科建設作為高校發展的戰略性基礎建設,是高校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特別是“雙一流”提出以來,學科建設在高校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H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為例,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面臨困境和發展思路等進行微探。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基本內涵
學科是人類知識體系劃分的基本單元,也是知識專門化的一種組織方式。正如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所認為的,學科包含作為一門專門知識的學科和圍繞這些知識建立起來的組織,即知識和組織兩種形態。[1]我國學者宣勇和凌健也提出學科“二元性”內涵的觀點,認為高校學科建設具有兩種不同語義上的指謂,一是作為知識體系的學科的不斷發展,即“形而上”的學科知識形態;二是作為不同學科要素構成的組織建設,即“形而下”的學科組織形態。[2]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把學科建設理解為是一種以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導向,根據學科發展的規律不斷促進學科知識體系發展和學科組織形態完善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進行探討的。
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一種不同于一般高校的院校類別,其學科建設又有著自身的特殊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科定位布局更加突出應用性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學科定位和布局上要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更加突出應用性。[3]一方面緊盯應用型的科學定位,重點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大促進作用、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密切相關的應用型學科。另一方面構建綜合化的學科體系,促進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
(二)學科組織建設更加強調互通性
科學合理的學科組織建設是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的重要載體。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點或特色學科增長點就在于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學科組織建設要更加強調互通性,不同學院之間,同一學院不同系、所、中心之間,要構建形成“綠色通道”,加強交流互通性,不斷促進跨學科人才培養和從事跨學科科學研究。
(三)學科隊伍建設更加側重雙師性
學科隊伍是高校學科建設中最能動、最具活力的要素,學科建設水平歸根結底取決于學科隊伍建設。在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隊伍建設過程中,要更加側重“雙師性”,更多從行業企業中引入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建設高水平、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學科隊伍,才能形成高水平應用學科,才能培養出一流的應用型人才。
(四)學科平臺建設更加突顯共享性
作為學科人才的聚集地、信息交匯的中心、學科交融的紐帶,學科平臺建設是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4]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平臺建設要更加突顯共享性,以為不同學科研究者從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共用共享的新型平臺,降低教學和科研成本,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發展。
(五)人才培養方面更加注重實踐性
實踐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要立足于人才培養,把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納入學科建設的目標和規劃之中,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實踐性。學生只有把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追求創新,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六)科學研究方面更加傾向服務性
科學研究是高校三大基本職能之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學研究要更加注重服務性,緊密對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瞄準區域戰略發展重大需求,匯聚學科人才開展立項研究,形成學科合力進行集體攻關。一方面力爭在學科前沿上獲得突破,努力提升學科水平;另一方面加快成果轉化,發揮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撐作用。[5]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現實困境
H學院是一所2006年由師范類??圃盒^D型升格,2014年通過國家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升本十多年來,H學院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學科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性基礎工程,仍然是制約學科特色發展和內涵提升的關鍵因素。
(一)H學院學科建設和發展現狀
近年來,H學院堅持以服務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為導向,壯大3個基礎學科專業群、培育3個特色學科專業群,基本形成了以服務地方產業的工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專業為特色和主導,以教育學科專業為基礎,實現經、法、教、文、理、工、農、管、藝等多學科協同發展的格局。目前,H學院共有9大學科門類,分屬9個一級學科,設有16個二級學院,在校本科生10746人。建有實驗室28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7個、高校平臺建設5個、學科創新團隊3個、重點學科5個,碩士點立項建設5個?!笆濉逼陂g,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6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7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廳局級科研項目259項;科研總經費達2400多萬元。獲得市廳級以上科研獎勵129項,其中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山花獎1項,省部級科研獎勵9項、地廳級科研獎勵119項。獲授專利47件咨詢報告10份,三大檢索論文110篇。校企合作方面,H學院先后與近100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如與微軟(中國)公司合作創辦微軟IT學院、與中科招商集團合作創辦百色學院中科創業學院等,這些對H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撐作用。
(二)H學院學科建設的現實困境
1.學科特色不夠鮮明,層次水平還不夠高
總體上看,H學院學科建設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學科方向凝煉不夠,特色不夠鮮明,學科層次和水平總體不高,學科類型有待進一步優化,與地方產業結構結合緊密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不多,缺乏處于省內領先水平的學科,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學科偏少,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力度不足,學科專業建設對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還不夠高,無法支撐建設特色鮮明、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區域高水平應用科技大學的戰略目標。
2.學科團隊有待加強,綜合實力有待提升
根據所獲相關信息,H學院缺少有較高影響力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學術領軍人才、產學研合作領銜人才等高端人才較少,現有的一些學科團隊結構還不夠合理,整體創新能力不夠強,聯合爭取重大項目還不多,高水平或標志性科研成果偏少,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創新與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科團隊的優勢和特色還未充分顯現,總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尚難滿足學科內涵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3.學科平臺建設緩慢,支撐力度還需加強
近年來,H學院不斷加大投入,整合資源,開展學科平臺建設和培育,但建設成果仍然不夠明顯,自治區級及以上高層次高水平重點學科學、重點實驗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數量都較少,經費投入不夠充足,缺乏自身特色和優勢,以重點建設項目為核心,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學術人才、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對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支撐力度還有待加強。
4.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體制機制有待突破
從現實看,H學院的學科發展中心成立時間還較短,學科建設及管理的責、權、利還沒有進一步理清,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健全,學科—專業—學位點—平臺一體化的建設路徑,學科規劃—建設發展—管理評估—反饋提升的管理體系,以及促進高水平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體制機制尚待進一步明晰,沒有很好地形成有利于學科建設的氛圍與文化環境,缺乏促進科研能力提高、學術成果增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長效機制。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規劃中,H學院堅持“強化特色、搭建平臺、培養隊伍、科學發展、服務地方”的學科發展之路,探索實施“凝聚方向—構建平臺—組織項目—創新團隊”四位一體建設思路,激發學科建設活力,推動學科建設整體進程。
(一)凝練方向,優化學科結構布局
緊密結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瞄準國家和自治區、地方的重大需求,積極發揮學科對創新驅動、科技進步、成果轉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找準學科發展與科技創新平臺和高層次創新隊伍建設的結合點,明確建設目標和發展思路,凝練學科方向,確定建設內容與措施。
(二)特色發展,提升學科綜合實力
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突出比較優勢和建設重點,集中優質資源,重點培育和建設一批優勢特色學科。有條件的學科積極爭創自治區一流學科,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瞄準科學技術發展前沿,抓住能使學科上水平、聚人才、出成果、做貢獻的關鍵因素,集中力量加強建設。
(三)以人為本,激發學科內在動力
堅持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大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學術領軍人物和中青年學術骨干,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創新人才。推進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式、類型結構、培養模式和評價機制的科學轉變,依托學科建設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點、精品課程、優秀教材,充分發揮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四)制度創新,探索學科管理體系
堅持學科建設與制度創新有機結合,創新學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資源整合、突出優勢的學科組織機制,有利于提高質量與推動創新的學術評價機制,建立靈活、高效、規范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形成有利于優秀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宣勇,凌健.“學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16.4(4).
[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4]羅春燕,閏子昌.淺談學科平臺建設在促進學科匯聚與交叉中的作用[J].甘肅科技縱橫.2010(5).
[5]馮向東.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2.5(3).
作者簡介:楊文貴(1986-),男,廣西桂平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百色學院教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