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追求創新、弘揚創業、鼓勵奮斗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創業教育蓬勃發展。它是大學生創業的基礎,但目前存在創業者總體素質相對不高、創業觀念落后、創業條件相對欠缺和創業風險較高等問題,其發展在實踐上落后于社會需求。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通過文獻梳理國外創業教育有效經驗,發放256份調查問卷找出實踐癥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創業生態圈等建議,為民族高校創業教育實踐路徑打下基礎。
關鍵詞:創業教育;生態圈模型;中南民族大學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眾創時代,創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乃至全社會的熱門話題,不少高校提出了要創建創業型大學,并成立創業學院。同時,各級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明確提出要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面對當今時代潮流,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發現,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歸納為:功利化、權宜化、形式化。學校層面,師資薄弱化、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學生層面,創業意識淡薄,創業觀念陳舊,創業成功率低。民族高校中大學生存在總體素質相對不高、創業觀念落后、創業條件相對欠缺和創業風險較高等特點,因此,有必要針對民族高校的特點制定出針對性強且切實有效的創業教育方法。并且,目前學術界研究民族地區創業的較多,但從民族高校角度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較少,且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本課題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針對現實問題,從生態圈角度去構建創業教育路徑。
二、國外創業教育現狀
美國創業教育處于領先地位。百森商學院DonnaJ.Kelloy教授在2009年撰文指出,美國從哈佛第一次開設創業課程以來,目前己有超過3000所學校開設了5200個以上的創業教育課程。美國創業教育發展的特點是政府大力支持,風險投資機制完善。二是大學重視創業教育。三是擁有具備良好專業素質的專兼職教師。四是注重教學計劃與課程設計的系統性。五是組建了多樣化的創業教育組織機構。新加坡大學的創業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出臺鼓勵創業的政策。二是使課程國際化以適應國際化的要求。三是建立實踐經驗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四是教學手段現代化。印度創業教育特色與問題并存。印度的《國家教育政策》提出:從鼓勵學生考慮生計的另一種選擇形式“自我就業”的目的出發,企業的培養管理制度應通過辦班、學位和等級學習來實現。目前已有超過100所大學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并用西方原版教材,縮短與發達國家在創業教育課程內容上的差距。
三、調查基本情況
項目設定中南民族大學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于2015年4月22日正式在問卷星上發布,2015年6月3日截止,歷時將近兩個月,共回收了256份調查問卷,男生占48.44%,女士占54.56%,包括25個民族學生,其中漢族占52.34%。
四、民族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根據調查統計結果,不同少數民族想創業的比例不盡相同,大部分同學都考慮過創業,其中保安族、苗族、塔塔爾族和哈薩克族的同學是百分之百想創業,但是很多不知道怎么去做。其中,65.12%的同學都覺得創業教育非常有必要。說明假設同學們創業意識差是不完全正確的。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老師授課和親身實踐是創業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有人認為成功創業人士的面授很重要。分析得出,大學生們認為創業失敗原因的優先次序很一致,第一是缺乏創業實踐,第二是大學生創業知識不足,第三是創業教育匱乏。想創業的同學認為創業教育應多采取創業實踐模擬和成功企業家交流的形式展現給大家。大家普遍認為就算不創業,創業知識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從上述調查問卷結果可以得知,大學生創業熱情度比較高,也具有儲備創業知識的意識,只是不知道如何著手,如何有效實施創業。而且民族高校大學生的人生觀和擇業觀發生了變化,假設的學生創業意識差不成立。但是缺乏實踐經驗、缺少資本儲備和創業團隊,再加之少數民族大學生較依賴民族優惠政策,創業信息不足等特點,加大了民族高校創業教育的難度。所以,創業教育對于民族大學非常有必要。值得關注的是,本研究假設漢族學生創業熱情度最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基礎較差資源匱乏創業更加困難。這與實際調查結果不符。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創業熱情反超漢族。
五、意見與建議
教育方法和內容創新,是創業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我們當前努力方向和拓展領域。它不同于一般課程,是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對授課老師要求較高,要結合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和基礎,尊重他們個性差異,理論聯系實踐,將有意向創業的學生引導到創業實踐上。根據民族高校大學生特色,本文提出以下改進創業教育的意見。
1、實施翻轉課堂,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翻轉課堂模式是指教師在做課程設計時要創建每章的教學視頻,學生課前看這些理論知識的視頻,課堂上只進行探討和活動探究,大量采用創新互動式教學。學科課程要根據創業教育目標結合專業內容和專業特點滲透創業教育的內容,實踐課程要使活動與學科課程相滲透,學科課程承擔創業知識理論的傳授,實踐課程則以活動為中心鍛煉學生能力。
2、構建創業生態系統,專業教育與創業結合,實現創業生態鏈通路。創造創業生態圈讓學生融入后在師生交流討論中互相啟迪,并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模擬、團隊討論、拓展訓練和企業實地考察等形式增進自信、培養溝通與思辨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為學生提供與創業家、風險投資人、發明家等直接對話的機會。大學通過設立創業中心服務于師生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創業教育中心負責實施創業教育,成立由企業人士組成的創業家協會幫助開展創業教育,為學術創業企業提供資金和智力支持等。此外,科技局等管理機構定期對大學創業教育進行評估,增強學校之間的競爭,促進創業教育的發展。
3、創業師資多元化,重視教師創業經驗,啟用企業家創業導師。學校要構建良好專業素質的專兼職教師隊伍。首先,建立了創業教育的專職教師,穩定和吸引了優秀學術人員投身創業教育與研究。其次,重視培養教師的創業實踐經驗,一方面鼓勵教師積極進行創業實踐,另一方面注重吸收創業經歷的教師。第三,注意吸收有創業經驗又具備一定學術研究能力的各界人士擔任兼職教師為大學創業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思維,豐富了教學內容。最后,重視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培養具有博士頭銜的創業教育教師。
參考文獻:
[1]李瑞軍,吳松. “眾創空間”視域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5(07): 82-85.
[2]游振聲. 美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4).
[3]朱玨華. 少數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創業素質教育的戰略思考[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7).
[4]Stam 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d regional policy: A sympathetic critiqu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9): 1759-1769.
[5]Spigel B. The relational organization of entreprene- urial ecosystem[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39(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