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企業對高校科研成果及大學生人才的需求、高校教師對自身職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大學生對自己各方面能力培養的需求是當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本文從這三大需求出發,遵循連續性、層次性、系統性和開放性原則,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依據學生自身發展需求,構建了化學專業“全過程、多途徑、多層次、模塊化”的多元需求導向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多元需求;創新創業;培養模式
目前,“重科研,輕教學”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1];而在教學中,又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這兩種現象是相互矛盾的。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科研項目、發表論文成為其職業發展中的關鍵因素;而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更希望學到和自己將來的學業、工作和事業息息相關的知識;而企業需要將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并需要具有一定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強的大學生人才。如何把高校教師的發展、大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及社會需求有機結合是本教學模式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我們的教學模式必須從過去的演示型、驗證型實驗,逐步形成基礎實驗、設計及綜合型實驗、研究與創新型實驗、科技開發與化學化工工藝創新的素質培訓的創新創業模式。根據應用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遵循連續性、層次性、系統性和開放性原則,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依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我們構建了“全過程、多途徑、多層次、模塊化”的多元化需求導向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隨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學從過去的演示型、驗證型實驗,逐步形成了基礎實驗、設計及綜合型實驗、研究與創新型實驗、科技開發與工程素質培訓實驗教學新體系,處于附屬地位的實驗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2]。目前,我院應用化學專業形成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線,樹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實驗教學理念,以培養厚基礎、高素質、強技能、多層次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逐步形成了順應學科發展需求的改革思路[3,4]。
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與實施方案
2.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全過程”是指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貫穿于本科實驗教學的每一階段,貫穿于包括學生進校選導師和興趣小組、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工程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每一教學環節。
“多途徑”是指通過不同途徑全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達到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多贏的目的。途徑一,是依靠學校基礎實驗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操作訓練;途徑二,依靠教師的科研滿足學生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需要;途徑三,通過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實施滿足學生自主科研和創新的需要;途徑四;依靠一些科研單位及企業的實際需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業務培訓,為其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多層次”是指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將學生劃分成科研型、操作型、管理型等,依據各自特點采取“私人定制”式的培養方式。
“模塊化”是在教學計劃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塊化,學生每學完一個模塊就可獲得一項技能、知識或能力;而且模塊內容依據學生自身發展而確定,實用性、應用性強。
2.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施方案
2.2.1教學體系框架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線,遵循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原則,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為了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專業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人才,建立了“全過程、多途徑、多層次、模塊化”的實驗教學新體系。
該體系包含了以下四個層次的實驗:(1)基礎內容實驗;(2)設計與綜合實驗;(3)研究與創新實驗;(4)科技開發與工程素質培訓。在上述四個實驗層次中,演示型、驗證型、設計型、綜合型、創新型實驗項目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其中驗證型、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為每門實驗課程必須包含的實驗內容。創新型實驗則獨立于課程模塊之外,內容和選題不限,獨立設置創新學分。
2.2.2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開展創新教育實踐營活動,按照同學自愿參加,自由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發現一些和專業有關的問題,并設法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在創新學習的同時增強對專業課的認識和理解,以達到雙贏的教學改革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校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根據天津市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等文件精神,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鼓勵和支持優秀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研究。目前,中心已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的主要場所。2007~2013年,共完成科技創新項目20余項。
2.2.3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結合情況
同時我院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展,這對科研型學生來說是一個良好的契機,選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其實掌握對學科內科學問題的凝練及解決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科研成果的能力,為我院的科研事業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近10名學生參與了國土部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鹽堿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測定”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運用從環境監測、土壤污染控制等實驗課程中學到的基本技能和原理,協助教師完成課題研究,同時自身得到了鍛煉。還有許多同學參與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以及多項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積極吸收高年級學生參與,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為了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中心相繼與“天士力現代中藥包裝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實施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學研產聯合基地,通過企業提供的工程實驗平臺,組織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的科研、生產和技術推廣等活動,并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解決如何將工業級聚乙二醇純化為醫藥級聚乙二醇的工藝問題。
3 總結
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不同途徑全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達到學生、教師和企業發展多贏的目的,建成了融合優質教學資源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將決定教學水平因素、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和企業的多元化需求有機結合、多位一體、統籌建設、互相促進,發揮了其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謝德渤. 重科研而輕教學:一個制度主義的分析框架[J]. 高等理科教育,2015,(4):8-12.
[2]劉寶存. 確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J]. 中國高等教育,2010,(12):12-15.
[3]李敏之,李玉龍,孫奇. 程序設計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 科技教育,(34):200-201.
[4]鄭清梅,溫茹淑,廖富林等. 面向多元化社會需求的高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 大學教育,2014:62-64.
基金項目:天津農學院高校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引導發展項目:“多元化需求導向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20170818),“微課在基因工程專業課中的應用與探索” (201701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氨基酸衍生物介入的支化聚乳酸的合成、表征及藥物傳輸特性研究”(51703164)。
作者簡介:潘虹(1979-),女,河北永清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智能高分子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