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個性展現、學習交往、獲取信息等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給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提出了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中,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應充分重視新媒體的影響,不斷創新自身工作思路及手段,加強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和網絡文化建設,占領校園中新媒體陣地,引導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高校;共青團建設
共青團也即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和青年群眾聯系的紐帶與橋梁。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大學時光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與社會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面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學生極易陷入迷茫中,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更加復雜,在這一時期高校共青團承擔的示范作用及先進教育作用對于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而言不可或缺。高校共青團在工作中,應準確把握新媒體環境特點,明確新媒體給建設工作帶來的挑戰,積極應對,與時俱進。
1.新媒體特征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對于青年團員的影響力日益增加。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如下特征:(1)更快捷: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可以用“光速”來形容,不管是世界任何角落的信息,經由新媒體都可即時性傳播,其傳播快捷性增進了廣大青年對社會及社會變化的了解。(2)互動性:新媒體實現了不同人群的即時聯系、即時溝通,大眾可以參與其中,形成互動。(3)多元性:新媒體信息傳播已經不受限于空間、地理與時間,其收集的信息是全球性的,輻射范圍與傳播能力也是全球性的,因此新媒體中的信息包含全球各地的多元文化、多元思想與多元理念,其價值取向也更為多元化。(4)虛擬性:新媒體傳播環境是虛擬的,信息接受者與傳播者均可通過虛擬身份來接觸、交流,這一特征淡化了互動者的身份,同時也易導致行為的放縱。
2.新媒體環境給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具有的虛擬性、信息海量性等特征給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帶來了新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媒體技術傳播信息的時間及空間均是無法控制的,學生獲取信息更加自由、隨意,難以掌控,這導致高校共青團占據網絡陣地、發揮輿論導向更為困難;(2)新媒體環境具有的誘惑性、虛擬性給青年學生的心理認知和道德意識造成了影響,極易引發人格障礙、人際信任危機及心理危機,且網絡預警、網絡監管難度加大。(3)高校借助BBS論壇、校園廣播等載體實施共青團建設工作還是可控的,但手機媒體、電視媒體等具有很大自由行與隨意性,對高校共青團網絡陣地的建設造成了影響。
3.新媒體環境中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的應對
3.1加強線上與線下的整合,促進新舊媒體的融合交互
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青年思想教育、志愿服務、主題活動、隊伍建設、社會實踐等方面均積累了豐富經驗,建立了成熟的平臺。在新媒體環境中,高校共青團應以團的任務與職責為核心,對傳統媒體內容加以整合,充分挖掘新媒體潛能,將新舊媒體融合起來,發揮綜合效應。
第一,高校共青團應對新舊媒體傳播特征正確把握,結合不同屬性、不同群體的大學生應用新媒體的習慣與方法,在不同場合、不同需要下靈活應用新舊媒體,實現互補互惠、互聯互動。第二,應重視具有積極導向、較強公信力的媒體形式,對新媒體硬件層面、軟件層面資源加以整合,將共青團網絡建設陣地不斷擴大,如可開設網絡聊天室、BBS、貼吧、微信群等,組織學校的共青團員就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將各級團組織結合青年團員的網站;將傳統媒體(如雜志、報紙)和微信、微博、廣播電臺、手機報等形式結合起來,綜合發布信息。第三,可借助素質拓展形式(如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等)增強共青團員直接經驗,讓團員體會直接合作的樂趣,避免其沉溺于虛擬網絡之中。
3.2轉變工作思路,更加貼近青年學生的心理
高校共青團組織要想在團建工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就需轉變傳統工作思路。首先,在對網絡認識、應用中保持清晰頭腦,主動迎接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不可消極逃避;其次,認識到雖然新媒體適應學生張揚個性、思維活躍的特征,但其仍是一種技術手段,只有合理應用才能為青年提供更好的引導與服務;最后,應引導學生以道德視角、批判眼光甄別新媒體中的信息,鼓勵大學生參與積極陽光的活動,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生活情緒,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抵觸網絡中的不良信息。
3.3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占領新媒體陣地
在高校共青團建設中,工作人員需堅持建設先進的校園網絡文化,以先進思想理論帶領校園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積極通過網絡來推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新媒體集中了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等最新技術,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應充分借助新媒體技術,制作直觀、形象、生動地新媒體素材,吸引學生興趣。在共青團網站設計中,應盡可能海量、快捷、互動,貼近大學生生活,引發學生共鳴。同時應注視校園內新媒體的“融合化與個性化”發展,借助新媒體聲像交融、圖文并茂的優勢,將教育內容設計的更易被人接受,從而促使大學生積極投入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之中。
3.4轉變工作方式,經常組織一些趣味性、思想性兼具的活動
當代大學生經由新媒體可獲得更多信息,可謂“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共青團組織的傳統形式活動很多難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無法激發起興趣。因此在高校共青團建設中,工作人員應打破常規,不能一味的采取“搞聯歡、包餃子”、“打球照相、吹拉彈唱”等活動,而應深入了解大學生喜歡什么,每天在做什么,追求是什么,在此基礎上開展生動活潑、和實際生活貼近的活動來凝聚學生。
結束語
在高校共青團建設工作中,工作人員應注意堅持多種方式互動、增強時效性、多元傳輸的原則,將新舊媒體融合起來綜合應用,為師生打造優質服務平臺,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占領高校新媒體陣地,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從而提高學生良性應用新媒體的能力,助力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郭良.高校共青團建設中基層團建的重要性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4):188-189.
[2]余凱.試論高校共青團建設對于構建和諧校園的意義[J].文教資料,2017(11):139-140.
[3]徐瑤.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建設淺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s1):17-18.
[4]郭文萱.強化高校團委建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北方文學:下,2016(2):229-229.
[5]張楊.新媒體環境對高校共青團建設影響研究[J].南方論刊,2015(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