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食用菌生產技術課程教學中結合金華市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主要的教學建議,并把當地模式發展的典型案例應用到實踐課堂中以豐富教學資源。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模式;食用菌生產技術;教學優化
我國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經過30 多年的發展,食用菌已經實現傳統生產向現代化種植方式的方向發展。我國食用菌產量目前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食用菌總產量僅次于糧食、蔬菜、果品、油料[1]。食用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朝陽產業,具有行業優勢、生態優勢及產品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促進生態農業循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食用菌生產技術》是我院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實用技術課程。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及園藝技術專業也相繼開設了這門課程,旨在為食用菌行業的相關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1.高效生態農業的內涵
高效生態農業是指在生態農業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高效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2]。
2.高效生態農業的特點
2.1綜合性:高效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2 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2.3持續性: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3.適宜在本市推廣的涉及食用菌生產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3.1“林-菌”模式:林菌模式是林下種植食用菌的立體栽植模式。利用林分郁閉后林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在林下種植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3.2“作物—食用菌”模式:將大田作物秸稈、谷物糠麩、棉籽殼和甘蔗渣等作為培養食用菌的原料,菌渣和菌床廢棄物則作為大田作物的肥料,并根據食用菌與作物生態互補互促關系采用大田套種或輪作的種植方法。
3.3“作物—食用菌—畜禽”模式:將大田作物秸稈、谷物糠麩等用作培養食用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的下床料可作為農作物優質有機肥,也可作為禽畜飼料發展養殖業。禽畜糞便既可作為作物有機肥料,也可與農作物的秸稈一道作為食用菌的原料,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3.4“農作物—食用菌—沼氣—有機肥料”模式:將大田作物秸稈、谷物糠麩等用作培養食用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的下腳料放入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而沼氣的廢渣又是優質有機肥;同時沼氣渣經處理后,也可作為蘑菇生產的原料進入再次循環,沼氣廢液還田是優質有機肥。
4.教學建議
4.1 加強菌業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教學,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重點放在菌業循環技術標準與規范,控制廢棄菌包、菌渣的隨意堆放,提高菌渣處理機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廢棄菌包和生產后菌渣開發新興產業。
4.2 加強關鍵茬口銜接技術的教學。一方面,重點講解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栽培相關技術。另一方面,還需要開展不同菌業循環模式下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現場教學,菌渣高效利用相關技術研究示范教學,菌業循環過程中形成的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參觀調查等。
4.3 加強菌業循環農業的基礎理論教學。菌業循環技術研究涉及微生物學、農業環境學、食用菌栽培學、遺傳育種學等多個學科,迫切需要應用循環農業的理論學習,提高食用菌產業與種植業、畜牧業相關聯的產業整體認識水平。
5.教學案例
5.1 “作物—食用菌”模式教學案例:金華市多途徑、多層次利用秸稈變廢為寶,有效解決秸稈禁燒管理難題和秸稈資源浪費等問題,據統計,2016年,我市各類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約114萬噸,經綜合利用可有效消耗秸稈103.2萬噸,稈綜合利用率達90.5%,其中基料化(制作食用菌菌棒等)利用4.5萬噸,我市秸稈開發利用走在了全省前列。金東區塘雅鎮工業園區浙江廣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秸稈菌包栽培食用菌,年可處理秸稈約2300余噸,年可生產各類食用菌量達到3600余噸,變廢為寶效益十分可觀。同時產菇后的菌渣通過加入無害化添加劑經發酵后可產出肥效可相當于100%碳肥的綠色有機肥料;通過加入尿素、麩糠經低溫發酵后可產出粗蛋白含量18%-20%的無污染的高蛋白飼料。
5.2“林-菌”模式教學案例: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有著“菌中皇后”之稱。麗水市林科院率先進行竹林套種竹蓀栽培技術研究與試點示范,目前在金華的義烏、浦江等地建立“竹林—棘托竹蓀”復合經營示范基地。2014年,武義縣的浙江豐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10畝覆蓋竹林中開展毛竹林下竹蓀菌仿野生狀態栽培試驗,于4月下旬播種竹蓀。7月26日首批竹蓀開始采收,日采收量在20公斤以上,采收時間可延續到10月,畝產值可達2萬元,畝均效益可增收萬元。
6.總結
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系列難題,抓住當前的機遇和迎接挑戰,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實現農業農村環境美好的目標,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發展生態農業將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也是當今農業發展的大方向。作為生態農業建設的核心內容,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十分重要。《食用菌生產技術》作為本院主干課程,教學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把循環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教學理論落實到實踐中去,重點分析值得示范推廣的主要模式及技術,對發展模式的建設、評價、存在的問題、解決辦法和未來趨勢作出預測和判斷,為本地食用菌生產行業培養一批既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又掌握推進經濟方式轉變的本領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國榮,黃建春.抓住機遇、發揮優勢, 開創我國菌業新局面[J].食用菌,2007(5):5-6.
[2]王兆騫.中國生態農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77-95.
基金來源:金華市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項目“金華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