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現狀并不令人樂觀,主要表現在“不喜歡閱讀、無書可讀、不會讀,讀書目的不明確”等幾方面。那么,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村小的實際談如下幾點。
一、創造閱讀環境
閱讀環境,即一種氣氛。環境的創設在閱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孩子們帶來閱讀的激情,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我經常在班級中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近幾年農村小學現狀是學生比較少,家長不重視學習,更不可能支持孩子閱讀。由于大多數家長在外打工,對學生沒有課外閱讀的要求、更不會主動給孩子買課外讀物,使用書面用語要求意識淺薄;另一方面家長自身的不良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學生的閱讀沒有興趣,針對這種情況,在我們班教室的后邊,我擺放一個充滿童趣的櫥柜。書櫥里擺著學生愛讀的課外書籍,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恐龍世界》等。每天利用早晨晨讀時間進行閱讀。走進我們的教室,學生就會感受到濃濃的閱讀氛圍,學生課余可以隨時在圖書角上翻閱自己喜歡的書,另外在我們班教室兩側墻壁有專為讀書開辟的欄目,如“我喜愛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薦書目” 等內容。這些內容不定期地更換,源源不斷地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參考和引領,學生置身于這樣一種散發著濃郁的書香的環境之中,幼小的心靈飽受書香的浸透,浩瀚的書海自然就成為了他們留戀往返的樂園。
二、推薦適合學生的讀本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鑒別能力都比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進行課外閱讀。而在農村小學,學生家長的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多數家長在家務農或在外地打工,學生很難從家長那兒得到“讀好書”的熏陶。在推薦讀物方面,教師起很大作用,教師必須向學生推薦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書,并注意可讀性,盡量使讀物的難度跟學生的能力相適應。選擇接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心理成長特點的學生感興趣的書籍是培養小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的前提。另外,每周我都會在周二班里的讀書課上,由我或是學生推薦一本好書給大家看。由于村小孩子家庭件的限制,加上家長的不重視,擁有這些書很困難,我先對各文本進行閱讀和大致了解后,開具書目單,讓班級學生人手購買一冊不同的圖書,然后相互借閱。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又節約了金錢,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我們經常要求學生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但很少予以指導,學生讀書處于盲從,所以我們不但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讀的書籍,還要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我們可以指導他們如何邊讀邊記,引導他們如何讀寫并存、讀悟結合,從而養成讀書動筆、讀書思考的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快,決不可能對所有篇目詳加研究。因此,我注意培養學生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能力,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對于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詳加研究,其它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
2、讀思相結合。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靠積極思維得來而不靠記憶得來時,才是真正知識?!币虼?,我還注意引導學生邊看書邊質疑,在閱讀中不代勞,多讓孩子自己分析,多問孩子為什么,給孩子提供民主的氛圍,多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思考解決,多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并能通過自己查詢資料分析解答,從而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3、讀記結合。閱讀要“養成記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筆記形式來記筆記。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讀寫結合。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教學時我提倡學生做摘抄,每篇課文學完后,我都給學生指出一些比較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要求學生背誦,并且有意識的在寫話和作文中運用。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讀書體會的平臺。
正所謂“獨學無友”,假如閱讀僅僅是學生的個人化行為,閱讀就會少了很多的樂趣。為此,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比如課前三分鐘“自選美文賞讀”、朗讀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好書我來薦”推薦好書交流會、朗讀與欣賞,讀評合作交流會等等,表現好的,我會在后邊的黑板上張貼一個笑臉。在眾多的課外活動形式中,其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非“講故事”莫屬了。因此,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利用“故事遷移”,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以此來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的延伸發展,激發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還遠遠不夠。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一舉兩得,讓學生的閱讀有了伙伴,在與伙伴的交流中分享閱讀,讓學生享受到讀書的快樂感、成就感,享受到更多的閱讀樂趣。因而,提供交流讀書體會的平臺,是激發與延續學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舉措。
五、利用榜樣的作用
我們教師的閱讀情感對于學生也是一種良好的閱讀榜樣。我們要以入神入情的閱讀為學生們作出榜樣。在每天的閱讀時間里,教師也要手捧一卷,沉浸其中,教師的這種閱讀情感對于學生有著一種極為重要的熏陶作用,也有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學生從中體會到讀書之樂、之趣,點燃起閱讀的情感之火。
總之,閱讀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它影響著孩子們的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是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在書的海洋中暢游,為了讓他們在知識的滋潤下成長,我們要高度重視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讓閱讀充滿花香,讓學生好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汲取豐富的精神食糧,茁壯成長。在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快樂的閱讀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