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化學教學要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徑。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可以采用興趣化教學,生活化教學,信息化教學,探究性教學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興趣;實驗探究
高中階段又是學生知識增長與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高中化學教學尋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應是每位教師追求的根本目標。筆者擬就新課程理念下,對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能力
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和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所教課程、教學方式、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個體性認識。教師的教學理念反映在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上,對教師的教育行為起決定性作用,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
轉換課堂角色。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強調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新課標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理念,轉變角色。要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
尊重學生個性。《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指出:“普通高中新課程應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因而,高中化學教學要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以更具彈性和更豐富的課程內容,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化學”,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學生有個性地發展作為出發點,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學習,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
提高教學能力。目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化學新課程教學的重點。為此,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組織自己的各項教學實踐活動,包括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課堂講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教學設計中的創新能力,同時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二、加強課堂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重點在實驗的探究,特別是實驗的設計。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建立假說→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建知識→能力形成。如在探究苯的分子結構時,可先讓學生根據苯的碳氫元素質量組成求出苯的分子式C6H6,然后提出對苯分子結構的猜想假設,學生按照學習烷烴、烯烴、炔烴的經驗,很自然地提出苯分子中應該有不飽和鍵的假設,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做苯與酸性高錳酸鉀和溴水反應的實驗,當學生發現實驗現象與假設不符合時,就會產生想知道苯的真實結構的迫切愿望,從而去積極主動地思考。最后經過師生討論得出苯的分子結構,同時教師還可介紹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式的故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從而保證化學新課程的有效實施。
三、興趣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
(1)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通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2)設疑法。“學則須疑”,通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后經過討論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3)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化學方程式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開展課外活動法。通過制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墻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心理特征、知識層次和能力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空間。
五、加強有效訓練,正確面對高考
有效教學是一種瞄準成果的教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教學不是有效教學的特征。新課程的實施是立足于未來的長期教育行為,追求教育的長效應,并不與應對高考互為矛盾。從化學試題的命題策略和原理來看,考試改革與化學教育發展動態是相適應的。“立足基礎知識、考查綜合能力、體現課程改革”是當代高考試卷的考查重點,教師要據此關注課改下的命題模式,增強考試的適應性和訓練的有效性。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化學試題,我們不難發現,相當數量的基本題是課本基礎知識的變形,加工和發展,充分體現出教材的示范性和典型性。因此在習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中知識的形成過程和例題的典型作用,深入淺出,舉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適當變形,一定要讓學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克服“題海戰術”的機械訓練。即使在復習的后階段進行綜合訓練時,也要不斷聯系基礎知識,有針對性地加強基礎習題的有效訓練。
高考試題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要加強各種能力的培養,多動腦筋,尋求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發展應試能力的最佳結合點。教師要探索有效的復習策略,提高復習效果。注意加強習題教學中的能力培養,要將典型的習題進行全面剖析, 帶領學生一起分析, 及時培養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新知識的遷移能力,這是新課程評價所倡導的, 也是中學化學教育評價的趨勢。
進行化學實驗的復習時,教師要注意將化學問題或化學實驗置于生產、生活和社會的實際背景中,引導學生關注化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系,認識化學在解決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讓學生看到真實有用的化學,這樣的訓練才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提升,在面對高考試題時也會倍感親切,才能輕松作答。
總之,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充滿了挑戰,呼喚著智慧。高中化學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提高用教育理論指導和反思教育實踐的意識和能力,豐富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化學教學更趨合理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