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關鍵詞:地理教學;興趣;結合歷史知識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首先,課堂教學要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衣食住行、自然現象、現代農業發展等地理知識興趣特別濃厚,而現行地理課程在這些方面卻只有零散的一些簡介而已,因而教師講課時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從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采用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校本內容進行教學補充。此外,校本課程素材的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現行的國家課程的缺憾,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好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學生主體性集中在校本課程中進行細致有效的發揮,并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組件。
其次,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在一堂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定課題,諸如一堂課的內容、采用的方法、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的時間以及授課的時間安排等都由學生自己來定。可以認為,凡是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都是學生說了算,讓學生樂于完成自己選擇的一切,教師只幫助學生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識。事實上,地理課程中的某些教學內容并非一個學生能獨立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幫助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盡量多設計些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不必局限于單獨完成,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學思想。
最后,課后布置作業要科學合理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以及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布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總之,在新課程推進的今天,新課程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二、緊密結合身邊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理想的地理教學應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過程。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若能將課本的資料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那么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比如:在論課或各章的導言時,可引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講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有一門新的科學技術大部門,那就是地理科學”時至今日,地理科學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已成為國土規劃、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激思,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大陸漂移說”時,可先提問“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了只有在暖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思維被啟動了,興趣也就得以鞏固。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而掌握技能,運用于實際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則實現了知識遷移,發展了興趣。在學習中,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發展。學生一邊讀圖,一邊回憶過去學過的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很快發現了主要之點:雖然兩城市都瀕臨大海,但是廣州地處大陸,而臺灣四面環海,因此對于臺北來說,冬季風的影響小了,海洋的影響大了。這樣,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極大地調動起他們追求知識的積極性。
三、地理教學與歷史知識結合,講故事中鞏固知識。
中學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綜合的學科。著名科學家錢學 森稱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多種學科相互聯系,影響很大。在中學地理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 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的歷史知識比較多,在地理課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 挖掘地理課中的歷史知識,有意穿插一些生動的歷史知識教學,能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促進地理知識的掌握。
在備課時,結合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研究,使其納入地理知識的體系之中,建立地理 、歷史知識的有機聯系。例如:講述世界主要航線時,可聯系新航路的開辟等歷史知識。如:古代水利工程講述中的歷史知識有: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祿負責開鑿了靈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接起來;隋朝大運河 的開鑿等。……備課面廣,講課內容就豐富,就會造成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另外,對待地理知識,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要結合歷史大膽致疑,不迷信課本。例如:日本經濟的發展,課本只說“利用其便利的海運,發達的科技,高素質的勞動力,高效率的管理”。但中國人來說,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侵華戰爭中奉行的“以戰養戰”的政策和對中國和其他國家財富的大肆掠奪使日本戰敗后并沒有一蹶不振,相反從戰爭中的獲利竟使日本財富的原始積累轉換成科技財富。這是這節《日本》課中的對日本經濟的一種誤讀。通過與歷史知識的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新對知識有了升華。
參考文獻:
[1]初中地理第三章《日本》
[2]初中地理第三章《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