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結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有豐富的知識與資源可以讓學生進行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高尚的人格與品質,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鑒于此,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探討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傳統文化;滲透分析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進行簡單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還蘊含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僅僅要傳授語文知識,還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知識的魅力,逐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作品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小學語文教學產生實際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文化的概念及滲透現狀
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文明的演變中展現出來的民族特征與民族文化,是各種思想、觀念、意識的總體展現,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博大的內涵、優(yōu)良的傳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結晶,是良好得到教育的展現。小學生處于好奇心、好勝心比較強烈的年紀,作為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逐漸提升學生的得到素質。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涉及比較少,有的學校甚至沒有涉及,小學生對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足,積累不夠,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滲透。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識字教育、寫字教育中滲透
識字教學、寫字教學是貫穿小學語文教學始終的,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最適合的,依據教育心理學調查研究顯示,人的記憶力在1—13歲之間是最強烈的,識字教學是閱讀、寫作與理解的基礎,識字教學不僅僅要引導學生認識字體結構、字音、字形等等,還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可以將《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當做識字教學的教材,讓學生反復記憶,學生不僅僅學習到了生字,對文字內涵有更深刻的結。教師是知識的額傳授者,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將字寫好了,將傳統文化滲透好了,學生才會緊緊跟隨教師的步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高年級寫字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增加欣賞課、書法課、臨摹課,并且傳遞給學生寫好字,做好人的理念,讓學生真正的理解這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無形中讓這些情感與底蘊感染學生,學生在一筆一劃的寫字中,感受做人的道理,還要引導學生對書法作品進行臨摹與欣賞,做人要具有寬大的胸懷與堅定的品質,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更好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二)挖掘語文教材,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優(yōu)秀素材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教師要挖掘這些素材,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美好。小學語文教材比較強淺顯易懂,蘊含豐富的民族美德,在學習中可以挖掘文化內涵,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知識的魅力,例如在學習《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時候,主要描述的魅力的雪景,有清新脫俗的景色,蘊含作者濃厚的情懷,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美德,提升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挖掘知識中蘊含的文化經典,讓學生去感受與感悟,例如在教材中的古詩詞、民間諺語、格言警句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積累知識,讓學生從經典中感受古人的道德情操,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智力水準,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濃縮與典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古詩詞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古詩詞從語言、情節(jié)、環(huán)境、已經、韻味上對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有較大的提升。例如《山村》這首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短短20個字,描繪出來的場景極其具有畫面感,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具有較大的幫助,學生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的提升都具有較大的幫助。我認為,在古詩詞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傳統文化是厚重的,詩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理解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詩詞轉化為故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例如在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詞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詞站展現的是詩歌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與對國家的深厚感情,教師要將詩詞中描繪的情境展現出來,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讓學生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張貼名言警句、在黑板上開辟相關角落,每天每個人讀一首故事等等,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讓傳統文化更好的滲透下去,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2.加強情感教育。學習詩歌的重要方式就是進行朗讀,熟讀成誦,學生會一點點積累古詩文的相關知識,進行良好的學習活動,新的課程標準也明確的指出,要引導學生誦讀優(yōu)秀的詩詞,引導學生體驗感情,感受內容,誦讀不單單是朗讀,而是要注重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感受詩詞的意境、語調、節(jié)奏,體會文章感情,把握文章的韻律,將詩詞中的內容充分的表達出來。
(四)挖掘教材中的民族習俗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教材中也能夠感受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可以從民族習俗入手,讓學生與欣賞與鑒賞。例如,春節(jié)是整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教師可以將傳統的春節(jié)文化向學生進行滲透,人們喜愛春節(jié)的原因,春節(jié)期間需要做什么,春節(jié)蘊含著什么樣子的文化氛圍等等,在學習王安石《元日》這首詩詞的時候就可以將春節(jié)的相關民族引入進來,同時,中秋賞月、端午龍舟等等,都可以結合課文進行有效的滲透,小學課文《賽龍舟》描述的就是端午期間賽龍舟的熱鬧場面,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結合文章內容將端午節(jié)的知識進行滲透,清明祭祖、重陽思親、元宵猜燈謎,中國傳統節(jié)日中蘊含的習俗、文化等等,教師要一一的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錢雪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4):19 -21.
[2]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