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32名大學本科生為被試,探討了認知方式方式與情緒效價對內隱記憶的影響。結果表明:場獨立個體內隱記憶顯著好于場依存個體;個體在負性情緒下的內隱記憶顯著好于正性情緒下;認知方式與情緒效價之間不存在明顯的交互作用。
關鍵詞:內隱記憶;認知方式;情緒效價
1 引言
Graf和Schacter(1985)通過比較正常人與遺忘癥患者在再認測驗與殘詞補全任務中的成績,提出了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并指出內隱記憶是與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相互獨立的記憶任務。
認知方式作為重要的人格變量,幾乎參與了個體所有的心理機能活動,并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記憶是一種高級認知過程,必然受到個人變量的影響。因此,認知方式對記憶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部分研究認為不同認知方式個體的內隱記憶存在差異。曾曉青(2005)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不同認知方式被試進行了測驗,發現場獨立者的內隱記憶好于場依存型個體。任杰(2009)采用PDP程序,以人物頭像照片為材料,驗證場獨立被試內隱記憶成績高于場依存被試。另一些研究者持不同觀點,陳衛歷(2010)采用PDP范式,以具體實物圖片和抽象圖片為材料,發現認知方式類型對內隱記憶成績不存在顯著性影響。
情緒是人類生活在社會中,體驗到得失情景所獲得的體會,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本研究中情緒效價可以分為正性情緒與負性情緒。趙修文(2013)采用實驗研究發現,積極情緒不利于內隱記憶,消極情緒促進內隱記憶。柏陽等人(2010)還發現,學習前的消極情緒喚醒對及時回憶的外顯記憶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不影響內隱記憶;延時回憶中,學習前的消極情緒喚醒能促進內隱記憶但不影響外顯記憶。
2方法
2.1 被試
以某師范大學180名學生為被試,團體施測 “鑲嵌圖形測驗”(EFT)。將學生按得分從高到低排列,取得分前27%的高分者作為典型的場獨立性被試,得分后27%的低分者作為典型的場依存性被試,最后得到場依存性被試和場獨立性被試各32人,兩者得分差異顯著。被試年齡為21.9歲,視力正常。
2.2 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為無意義音節字母串45個,每個字母串由3個字母組成,字母串均選自Ebbinghaus(1885)材料。字母串平均分為三組,分別用作學習階段一的學習材料、學習階段二的學習材料和測驗階段的干擾材料。
情緒喚起材料為四段4分鐘的視頻,包括兩段喚起正性情緒的視頻和兩段喚起負性情緒的視頻。在實驗前對20人進行的測驗,四段視頻情緒喚醒的得分率均在0.7以上。
2. 3實驗設計
采用2×2兩因素被試間設計,因變量是內隱記憶的貢獻率,通過測量包含測驗正確率、排除測驗正確率與反應偏向值并進行計算得到。
使用Buchner等人提出的加工分離程序修正模型,排除了反應偏向對測驗指標的影響。具體實驗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為情緒喚起階段,播放正性情緒喚起和負性情緒喚起兩種視頻。第二階段為學習階段:每個學習階段學習15個無意義音節字母串,用黑色字體呈現。第三階段為情緒喚起階段,給被試播放一段視頻。第四階段為測驗階段,無意義音節字母串依然是黑色。隨機呈現45個無意義音節字母串,其中包括兩學習階段學習和未學習的無意義音節字母串。
3 結果
對pli進行2×2兩因素被試間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方式的主效應顯著F=7.49,p<0.01,場獨立測驗成績顯著高于場依存,情緒效價、認知方式與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效果均不顯著。對ple進行2×2兩因素被試間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方式、情緒效價和兩者的交互作用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對反應偏好g進行方差分析,發現認知方式、情緒效價和兩者的交互作用之間差異均不顯著。
根據被試的反應數據匯總,根據PDP實驗范式的原理,計算兩類被試在不同情緒效價下有意識回憶與無意識回憶(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的分別貢獻率R和A。對內隱記憶貢獻率進行兩因素被試間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方式的主效應顯著,F=5.947,P<0.05,場獨立被試的內隱記憶成績高于場依存被試;情緒效價的主效應顯著,F=4.058,P<0.05,負性情緒下內隱記憶成績高于正性情緒下內隱記憶成績;認知方式與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不明顯,F=0.045,P>0.05。
4 討論
本研究發現,情緒效價對內隱記憶有顯著影響,負性情緒喚醒狀態下個體內隱記憶成績顯著優于正性情緒喚醒下,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齊平等人(2003)發現負性情緒下,再認成績與補筆成績均顯著高于正性情緒下的成績;2007年陶云等人通過實驗發現,心境一致性也對不僅存在于外顯記憶,而且也存在于內隱記憶中,而且不存在性別差異。在本研究中,學習與測驗前均喚醒被試的同種情緒,引發了心境依存性的內隱記憶,可以同時提高有意回憶與無意識回憶的貢獻率,此時情緒效價對內隱記憶的作用依然顯著。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效價情緒的加工系統不同。正性情緒與負性情緒是由不同的情緒系統加工的,并且存在于不同的神經網絡中。負性情緒主要是由厭惡-防御動機系統加工,正性情緒則是由喜好-趨近動機系統加工。Anderson等人(2001)發現在注意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負性情緒內容也能優先被加工。由這些方面考慮,可以解釋負性情緒喚醒下內隱記憶成績較好的現象。
參考文獻:
[1]Johnson,M.K,Hasher,L.(1987).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Annual Reciew of Psychology,38:631-668.
[2]Buchner A.,Erdfelder E.,Vaterrodt-Plünnecke B(1995).Toward unbiased measurement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memory processes within the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24(2):137-160.
[3]Ebbinghaus,H.(1885). ü ber das Ged?chtnis. Leipzig:Duncker Humbolt.
[4]Graf,P Schacter,D.L.(1985).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new associations in normal and amnesic subjects. Journal of Exo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1:501-518
[5]Jacoby,L.L.(1983). Remembering the data :analyzing interactive processes in read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3(3):5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