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博士,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與藝術所研究員,四川郭沫若學會副會長,《郭沫若學刊》副主編,中國郭沫若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現當代文學研究。著有《20世紀文化泰斗:郭沫若》《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全球化語境中的中西文藝美學比較研究》《四川抗戰文化地理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三次榮獲四川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
推薦理由
2017年2月,專著《四川抗戰文化地理學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獲四川省政府第17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7年,課題《新時期文學中“農民工認同敘事”的跨文本研究》獲2017國家社科基金立項。
創作感言
在“傳承”中“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有關中華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對于我們做好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思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兩創”關乎繼承與創新。“創造性轉化”是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轉化與生成。“創新性發展”則是從傳統文化中發現生生不息的文化元素,進行改造與重構,創造性生成新的現代文化與認同。繼承與創新,二者相輔相成、相即相入。繼承是基礎,轉化是方式,創新是發展。即在繼承中轉化,在轉化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層層推進,次第花開。如果說繼承是根,創新便是果。
在這風云際會的時代,如何踐行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筆者以為,一是拓展內涵,二是刷新形式,三是豐富意蘊。
文藝工作者當懷謙下之心,尊重文化傳統,抱持文化自信,忠于藝術理想,成就時代經典。文藝創作當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詮釋悠久的中國故事,塑造典型的中國形象,唱響美好的中國旋律,呈現氣象萬千的中國意象,向世界傳遞中國精神的豐厚底蘊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豐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完滿呈現中華文化精神圖像,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