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三個方面對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文化進行整理與分析,分別是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資源的種類及現狀、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價值、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研究,總結出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音樂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是延續文化記憶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的觀點。同時,本選題通過以皖江音樂教育為例的研究提出的相應對策和方法,有利于本土音樂文化價值的挖掘和音樂文化傳承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本土音樂文化;皖江音樂;音樂教育;文化記憶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3-0034-03
[收稿日期]2017-08-29
[基金項目]2016—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6A0553)。
[作者簡介]劉蕊(196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安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副院長。(安慶246133)在人類的進化史中,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不同民族及地域中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一般主要出現在節日活動或者傳統禮儀中,主要傳播形式是口頭傳唱。[1]本土音樂是對某種地域性音樂的稱謂,它如同方言一樣,是某一地域特有的音樂語言,是具有該地域特色的地方性音樂。而“地方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延續文化記憶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2]。因此,如何使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在音樂文化傳遞過程中得到有效的認同和發展,避免因缺乏系統的傳承帶來下一代在音樂文化記憶上的斷層,是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
作為擔負著文化傳承義務的現代學校教育,不僅具有承擔文化教育的責任,更具有承擔學校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義務。我們應利用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將其具有代表性的皖江音樂文化資源融入學校音樂教育中,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得以體現和融合,也為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新的教學理論依據。
一、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資源的種類及現狀
皖江民間音樂資源豐富,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影響力的音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多元的音樂藝術風格。其中包括:桐城時興歌、繁昌民歌、銅陵牛歌、斷絲弦鑼鼓、全椒民歌、當涂民歌等傳統民歌大約10項;十二月花神、花棒舞、蓮湘舞、東至花燈、手龍舞、秧歌燈、跳和合等傳統舞蹈大約8項;目連戲、黃梅戲、岳西高腔、池州儺戲、青陽腔、洪山戲以及曲藝等傳統戲劇大約12項。以上這些種類表明,皖江民間音樂資源在中國具有漫長而連續不斷的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皖江音樂資源得到了搜集和整理。相繼出版的有民歌、戲曲、曲藝、器樂曲等安徽卷本“集成”和“志書”。[3]這些搜集整理的曲集和音樂考古成果的出現與研究,對發掘和保存皖江音樂文化遺產提供了依據和素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土音樂的土壤也在逐漸“萎縮”。原本活躍在田間、地頭、茶園等場所的本土音樂,逐漸被現代化場所替代。直到目前為止,皖江音樂除了部分戲曲劇種保留了社區化的演出形式,其他音樂種類的表現形式保留和傳承得較少,其傳承主要依附于民間藝人的口頭傳授或少量樂譜為參考。
目前,大多數的研究主要來自學校音樂教育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意義,而對本土音樂文化進課堂缺乏文化人類學和教育人類學視角的解讀。從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整體性來看,對某一種文化現象的研究必須還原到它所存在的整體文化背景中。教育人類學則從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學校最普遍的本質功能——文化傳遞。如果我們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在文化理解層面加深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在人類學視野下結合與之相依存的文化背景,通過留存的本土音樂資源,對其進行深刻的文化整體解讀,才可真正體現“文化傳承”的意義。
二、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價值
皖江音樂文化是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體現皖江音樂資源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開發與應用價值?
首先,將皖江音樂資源轉化為適用于學校音樂課程的學科體系。這就必須對皖江音樂資源開發的科學性、可行性進行研究和論證。通過調查研究后將皖江音樂資源列入音樂教學中,完善和補充學校音樂教學中皖江音樂教學內容,并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改進、觀察和評價。通過實踐,總結出符合學校教學規律的理論成果,提出切實可行的皖江音樂文化進課堂的計劃。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狹義的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如培養目標;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音樂課程資源分類眾多,因此劃分音樂課程資源類型時要注意避免交叉重疊,及時發現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和應用中的主要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途徑和辦法,使音樂課程資源的分類更為合理。合理地對音樂課程類別進行劃分不僅為教育部門推動音樂地方課程建設提供了參考,同時對傳承和發展皖江音樂文化,制定相關策略提供了借鑒,亦可為音樂教育者、管理者、實踐者提供參考,具有實踐價值。
其次,將皖江音樂資源應用于高校音樂教育。高校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皖江地區高校音樂教育以傳統音樂文化為基礎,形成自己的音樂文化教育體系,依據課程理論,將皖江地區民間音樂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并通過課程開發使其適用于高校音樂教育,并進行傳承。
最后,將皖江音樂資源引入學校音樂教育中,不僅能夠起到對于本土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同時能夠豐富當前的學校本土音樂教育。現有的學校音樂教材和課程安排中只有數量不多的傳統音樂教學,對于本土音樂教學則重視不夠甚至微乎其微。因此,要開展本土音樂進課堂,實現本土音樂資源開發與應用,增強學生對本土音樂的熱愛和學習,自覺地承擔起保護和傳承的責任。
三、本土音樂文化之皖江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
音樂文化的傳承指“特定文化主體特定心理體驗在特定社會行為及其符號系統作用下的延續與累積”。 在音樂文化的傳承中,文化主體的意識是核心,文化“認同”的結果,從根本上不能脫離文化主體特質的文化屬性。從民族文化學和民族音樂學的觀點看,任何文化包括音樂文化,首先是屬于民族的。皖江地區民間傳統音樂具有悠久而有影響力的歷史,在其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其融會多元的音樂藝術風格。而皖江音樂文化因其重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保護和研究。
第一,合理利用校內外民族音樂師資的培訓,構建有效的皖江音樂文化傳承教學模式,開展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和教材的編制工作。
第二,皖江音樂文化資源豐富,種類和曲目繁多,音樂課程體系不可能將其全部包含其中,因此必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音樂課程的內容。通過文獻分析,結合調查,對皖江音樂文化資源的種類和現存數量進行統計,運用課程理論及相關知識對皖江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評估論證,并對皖江音樂文化的材料進行分類,說明分類的理論依據,論證其作為課程材料的不同性質和特點,認真進行分析,找到恰當的融合點。同時,注重對皖江音樂改編的研究,使其更加適用于學生階段的學習。
第三,撰寫多元化、多層次、綜合性的教材,積極嘗試獨特與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多元化教學模式是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建立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基礎的,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立交式教學結構。它是在基于現代教育對教與學雙方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下,為了更好地符合高師教學的特點和規律,以順應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為目的的教學模式。
四、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音樂文化的意義
本土音樂屬于地域性音樂,是社會文化產物。本土音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積累、發展、傳承、創新,形成了鮮明的特色。這些特色是我們民族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審美觀念、道德觀念在音樂上的反映。作為傳承文化重要機構且具有普及性的學校,在音樂教育中重視本土音樂教育,了解其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本土音樂過程中感受本土音樂的獨特魅力,使本土音樂文化成為學校音樂教育中一項重要的、長期的教學內容。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對我們在新的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身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說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音樂文化,對研究其文化形態與現象以及現代音樂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本土音樂文化能夠在傳承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五、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是延續文化記憶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
文化記憶是由一個社會建構起來的歷時的身份。從共時性的角度來看,文化服務于協調和組織不同的群體,但是它的歷時性方面,即在時間長河中定位和促成身份的功能不容忽視,宗教、藝術和歷史就屬于這個范疇。我們把文化的這些方面和這個功能稱為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呈現為一種機制,一方面,它借助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形式和媒體形成、傳播和延續;另一方面,它的內容豐富多彩且難以駕馭,國界和語言等都很難限制它的發展。“教育人類學認為,學校主要充當一種文化傳遞的機構,向下一代傳遞一系列復雜的態度、價值觀、行為和期望,從而使下一代繼承了一種作為不斷發展現象的文化。”因此,在延續文化記憶的過程中,學校的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傳承作用。
本土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音樂文化記憶的延續中本土音樂文化的流失與斷層。因此要有效利用學校這個延續文化記憶的機構,把本土音樂文化引入學校音樂教育中,讓學生感受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本土音樂文化教育觀念,正確認識本土音樂文化價值,增強學生自覺保護、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意識,營造濃厚的本土音樂文化氛圍。同時,要加強學校音樂文化教育同本土音樂文化之間的聯系,增強學校音樂教育中文化傳承的可行性,才能使本土音樂文化在現代化教育中得以有效傳承和發展。
結語
本土音樂文化的融入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使學生接受地方性音樂文化教育,培養其熱愛家鄉地方音樂文化的感情,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素養,使他們從小樹立為傳承和弘揚本土音樂文化做貢獻的自覺性。實施本土音樂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文化認同有著積極的影響。
將皖江音樂文化引入學校音樂教育,是將皖江優秀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與開發引向深入,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傳承皖江音樂文化精髓,使音樂文化資源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可以豐富校園音樂文化的內涵,深化我們對本土音樂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關系的認識;可以充分發揮皖江音樂文化資源的教化功能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本課題研究,得出我們必須以中華民族本土音樂為主,通過音樂教育使得音樂文化得到長遠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張丹陽.淺談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音樂時空,2016(02):172—173.
[2] 柴世敏.本土音樂進課堂研究的意義探討[J].音樂時空,2014(23):98,106.
[3] 王安潮.皖江地區傳統音樂藝術的歷史形成及其傳承保護研究[J].藝術家,2013(03):167,168—172.
[4] 張娜.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D].贛南師范學院,2012.
[5] 張廷凱,豐力.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王勇華.論多元化語境中的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承[J].教育與職業,2007(30).
[7] 德國海德堡大學榮休教授,康斯坦茨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揚·阿斯曼.“文化記憶”理論的形成和建構[N].首都師范大學金壽福教授譯.光明日報,2016.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