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民族聲樂的演唱藝術主要包括民歌、戲曲等多方面在內的綜合概念,擁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由于民族聲樂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基于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時代變遷而產生的,因此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與運用與我國的文化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旨在根據民族聲樂的特點及技巧,闡述分析其在我國傳統演唱藝術表演中的關系與繼承,并為今后的發展鋪開一條道路。
[關鍵詞]民族聲樂;傳統演唱藝術;戲曲;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3-0060-02
[收稿日期]2017-09-12
[作者簡介]張文珠(1981—),女,廣東梅州人,碩士,河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鄭州450000)一、民族聲樂的概念特點及發展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概念
民族聲樂作為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起源與歷史較為深遠,且是在各族人民的不斷交融當中發展而成的。中國的民族聲樂最早起源于民間,是人民將心中的情緒、情感抒發出來的一種語言方式,在不同的民族與區域有著不同的演唱方式,其中也存在不少共同點。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我國民族聲樂主要分為民間歌曲、曲藝說唱與傳統戲曲三種表現模式,而從狹義的角度去看,其主要是通過多種藝術表現相互滲透而得來的傳統藝術,具有極強的傳承性、民族性與藝術性。
在這其中,民間歌曲的概念主要是以民間的發源為主要參考,大致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類型;而曲藝說唱則是由念白與歌唱兩種類型組成,說唱結合,具有敘事性與抒情性的特點;最后,傳統戲曲則是結合我國舞蹈、聲樂與表演為一體的藝術類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我國傳統京劇,其字正腔圓、氣沉丹田的技巧特點被我國沿用傳承至今。
(二)我國民族聲樂的特點發展
根據我國民族聲樂的大致背景與方式來看,民族聲樂的主要特點大致可分為:第一,語言性。民族聲樂的特點由于我國多民族的特性被分為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藏族語言在唱歌時的發音方式由重到輕,由高到低,且變化多端的類型,而在民族聲樂中也會體現出這種特點,表現出特有的節奏韻律。第二,地域性。在民族聲樂當中,通過不同地域中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性格情感特點,聲樂演唱的特色情感也相對不同。在山東的《沂蒙山小調》中,民歌樂曲的演唱有著強烈的地域風格特性,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的重要表現方式。
盡管我國的民族聲樂相對起源較早,但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也融入了一些西方美聲與西洋音樂的方式特點,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傳統民族聲樂轉向了現代民族聲樂,開始出現了面向群眾的演唱活動與詞曲創作。目前,我國民族聲樂在經過文化沉淀與藝術融合之后,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形態特點。
二、民族聲樂在傳統演唱藝術中的技巧
(一)吐字規律的繼承發展
在我國傳統演唱方式上,吐字的方式具有嚴格的要求與講究,主要針對“出字、歸韻、收音”在大方面進行要求。在出字上,講究聲樂表演時的彈性,吐字清晰,不能含糊;歸韻上,則要求按照咬字的十三轍口形成字腹;收音上,主要針對各個轍口的收音要準確,收到位。在整個聲樂表演中,要求演唱者能夠根據吐字發音的不同口腔著力點,感受口腔內部的發音并進行變化,同時要結合中文發音的聲調特點,將平上去入進行明確的區分。
民族聲樂在不斷發展與繼承的過程中,積極地將吐字發音的技巧與演唱風格的演變進行融合,在“咬、吐、走、收”四個方面進行準確的考量,完善整個字與曲的收韻,加強吐字與演唱的整體感覺。
(二)用氣的繼承與發展
在聲樂技巧的表現中,除了咬字、吐字之外,氣息的運用隨著演唱者在聲樂上的水平提高,而發展出了不同的用氣技巧,從語氣的適應、換氣,以及氣息提起部位等多方面都有著不同的運用效果。而氣息的運用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則尤為重要,氣息的使用方式與情感的把握息息相關,正確的用氣方法能夠幫助演唱者將聲音表演與氣息協調一致。例如在我國傳統東北民歌《江河水》中,開始段的“江河水……”一句需運用拖腔展現其痛不欲生的情感,而中間段的“我想起當年……”一段則應運用憋氣的技巧,展現情感中的“思”的情緒。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呼與吸的運用上始終保持著平穩狀態,才能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并擁有進一步的發展。
三、民族聲樂技巧在傳統演唱藝術中的繼承發展
(一)時代風格的變化
我國自唐宋之后不斷發展壯大的傳統演唱藝術,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演變與發展。在宋元時期,我國建立了生旦凈末丑的戲曲體制,并在清初之后發展壯大,按照不同的人物角色與性格劃分演唱方式與技巧,并成為我國民族聲樂在之后的重要發展標志。我國傳統演唱藝術中的戲曲發展主要得益于清代時期,將帶有戲曲本身風格的曲調融入表演,如《游園驚夢》,便是通過不同的節奏變化與恰如其分的處理使其戲曲風格擁有獨特韻味。
而對于說唱藝術與民間民歌來說,其起源則相對較早,發展中的繼承變化也較多,類型豐富。但從傳承的角度來看,說唱音樂的發展主要在于演唱風格色彩的轉變,并運用詩詞將其作為風格基調進行創作。而民間民歌的發展則在于社會發展變化的轉變,無論在風格上還是內容上,民間民歌的繼承和發展都表現出了一個時代的不同生活現狀。
(二)地區風格的變化
在我國戲曲的演唱風格上,除京劇外,還存有河南豫劇、安徽黃梅戲、江蘇昆曲等多種戲曲類型,其地區風格造成的差異除生活背景造成的不同以外,還有語言差異、派別差異等。例如河南豫劇的演唱風格又被稱為河南梆子,主要以四大正板組成,擁有嚴格的上下句式,正板的節奏、韻律也各有不同。同理,說唱藝術的繼承發展也與戲曲類似,其主要地區差異的繼承變化在于板式、曲調與輔助曲調的差別,在演唱時通過不同的板式與曲調展現出不同地域的風格特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豐富自身地區的民族聲樂特色。
(三)舞臺表演的變化
自我國開始出現面向群眾的民族聲樂表演后,戲曲的藝術則由民間的傳唱轉變為更專業且具有藝術性質的表演,演員除了在聲樂上有著極高的要求之外,還對眼神、身段及表演方式等基本功進行了系統的訓練。在我國的第一部《白毛女》中就大量借鑒了戲曲的表演方式,并在今后的影視表演中進行了融合,使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范圍更廣,且具有時代感,形成了不同時代的不同表演風格。
而從我國民族地區的舞臺表演來看,我國56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的特色,例如秧歌、花燈、花鼓等,地方民族的舞臺表演方式在不斷發展的進程當中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同時也逐漸形成多民族交融的形式進行傳承,人們用不同的表演風格展現各自的生活特色及愿望,豐富了各民族的舞臺表演經驗,使其在傳承上進一步升華。
四、民族聲樂當今的繁榮與憂患
(一)民族聲樂在我國傳統演唱藝術中的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我國的民族聲樂便發生了演唱作品在藝術與聲樂技巧上的質的轉變,并在20世紀70年代盛行的《祝酒歌》之后拉開了民族聲樂發展繁盛的大幕。從2000年左右起,我國為大力發展聲樂藝術的普及,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地方電視臺都相繼舉辦了各式民族聲樂的相關比賽,使聲樂藝術成為我國文藝方面的重要發展方向,并以此培養出了大批具有實力并受到大眾喜愛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其中包括劉和剛、譚晶等等。他們將民族聲樂與表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唱法與風格,使我國的民族聲樂不僅在國內發展繁榮,還受到了國際上的陣陣好評。
而通過民族聲樂在舞臺上的巨大發展,我國在教育上也加強了民族聲樂的發展,全國的眾多學校及音樂學院增加了民族聲樂方向的專業,一些院校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民族聲樂教研教室以及其他相關設施,在教學管理、內容,以及其他教學工作上都進行了完善與探索,保留了民族聲樂中戲曲、民歌、說唱的特點,并在演唱風格與技巧上取得了巨大進步。
(二)民族聲樂在我國傳統演唱藝術中的憂患
民族聲樂在我國不斷的鼓勵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各大院校聲樂角度上的主流,人才不斷涌進,其在發展的同時也逐漸顯現出了一定的缺點與弱點,受到了一定的爭議。事實證明,在藝術經過了系統化與標準化的界定之后,其藝術的整體效果也會變得失去個性,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規范化、統一化的模式違背了藝術的原本意義,民族聲樂豐富多彩、百花綻放的特性也會失去原本效果,出現“千人一面、萬人一面”的尷尬局面。
五、民族聲樂在我國傳統演唱藝術中的未來發展策略
(一)加強民間互動
目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教學都僅限于聲樂教室的技巧教育,而并沒有真正體會到不同民族地域的情感內在,曾經,我國的老一輩民族聲樂歌唱家都有過吸取民間特色的經驗,向民間藝人請教學習的實踐,對于現代教育來說尤為重要,讓現在傳承民族聲樂的年輕人不要拘泥于技巧而忘記情感,發展走出去的民間互動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必經之路。這種方式既能夠使學生真正了解到民族聲樂的博大精深,也能夠使學生在體會的同時提高民族聲樂的修養。
(二)因材施教,打破統一
為避免“千人一腔”的局面加強,我國在民族聲樂的發展教育中需加強實踐教學的因材施教,并改變其在民眾心中的局限性,民族聲樂的演唱者應注重自身的嗓音條件與情感等體會歌曲,若強制性將歌曲的標準性與咬字特點帶入到自身的唱法中,很容易造成不倫不類的現象,起到反效果。因此,民族聲樂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加強本身獨特的特性,因材施教,才會使民族聲樂呈現出多樣的曲風,形成各具特色的演唱群體。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的發展對我國音樂學科的整體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同的類型與風格有著獨特的演唱表演方法,在我國的藝術道路上扎根并為之發揚。
[參 考 文 獻]
[1] 趙秀彥.在秉承傳統,開拓創新的道路上前行——王志信民族聲樂潤腔及地方性語言特征分析[J].音樂創作,2016(09).
[2] 黃茜.淺談馬秋華教授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中的科學性與多樣性——以我的碩士獨唱音樂會為例[J].大眾文藝,2015(01).
[3] 張晶晶.民族聲樂現代花腔作品演唱分析——以《問春》《美麗家園》《航天圓舞曲》三首作品為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04).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