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麗遺產,民族聲樂藝術逐步發展為普羅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音樂娛樂形式,其豐富的藝術感染力與聲情并茂的動人魅力吸引了眾多欣賞者和愛好者。因此有必要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具體情感表現,尤其是聲情并茂的演唱和審美特點加以深入解析,探究其符合我國漢語言發音特征的演唱規律與新時期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演唱系統。
[關鍵詞]民族聲樂;聲情并茂;審美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3-0112-02
[收稿日期]2017-10-19
[作者簡介]鄧淑梅(1985—),女,江西高安人,碩士,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宜春336000)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基于中文語音特征,以民歌演唱為重點,將型腔韻味作為亮點,并同多姿多彩的形體表演融為一體的綜合演唱藝術,它與情感、聲腔、韻味與吐字巧妙的交相輝映,遵循發音精準、舒暢圓潤、表情細膩真摯、風格濃郁、曲調流利動聽的原則,形成了形神兼備、聲情并茂、字正腔圓、演唱和表演相結合的獨特演唱技巧。其中“聲情并茂”的審美特點成為其表現力的點睛之筆。
一、民族聲樂“聲情并茂”演唱特點概述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涵蓋了我國不同民族和民間的演唱方法,具有多元化的演唱風格與范式,演唱技巧靈活多變,進而形成了極富穿透力的演唱特色。所以它屬于集表演和演唱于一體的聲樂藝術樣式,我們應當把握好其聲情并茂的審美藝術特點,才能夠真正欣賞與演繹出美妙動聽的歌曲旋律。
在演繹民族聲樂歌曲時,并非簡單化的演唱聲樂作品,而是需要將蘊藏在歌曲中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容充分傳達給聽眾。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者而言,其內心情感的傳遞非常重要,這是由于其表達效果要求演唱者必須可以精確傳達出作品的情感精髓。實際上在民族聲樂的發展歷史中,情感表達始終處于一個關鍵的地位,甚至音樂專家認為它是演唱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靈魂。針對其本質而言,演唱情感事實上是對聲樂作品的二次創作,演唱時必須能夠以情動人,才能推動民樂藝術到達最高的頂峰。
二、“聲情并茂”審美特點的具體表現
(一)我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均有各自的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進而形成不同地域民歌和曲藝的鮮明唱法及民間特色。東北民歌豪爽熱情,江南小調柔美秀麗,新疆民歌歡快熱烈,內蒙古民歌渾厚遼闊,云南民歌委婉纖細,藏族山歌豪放寬廣。例如《牧歌》是一首由上下結構的兩句唱詞組成的內蒙古民歌,此曲屬于典型的蒙古族長調,節奏較為奔放自由,人們眼前仿佛展開了一片如畫的遼闊草原,從而聯想到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蒼茫大地景象,恍如置身在無垠的草原懷抱中,如沐春風,飲下甘醇的美酒,聽者在聆聽歌曲的直接感受中,還可以間接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二)聲情并茂的審美特點可以使民族聲樂作品實現情意互通的演唱境界與詩情畫意的表達效果。由于情感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十分關鍵的元素,它是人們針對生活體驗的動態情緒表現,因而演唱者必須借助聲音來體現某一作品特定的情感風格,其演唱的基本宗旨要領為聲為情出,以情帶聲,以聲表情。只有在感情充沛的時候才有助于使演唱充滿藝術感染力,達到作品演唱和情感表達的完美融合,用聲情并茂的藝術表達營造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將豐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演唱技巧有機統一,才可以為聽眾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勾勒出優美動聽的民族聲樂畫面。因此,聲音是核心,感情為基礎,聲音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才融匯出爐火純青的演唱藝術。聲情并茂的審美特征包括詞情、曲情及聲情三方面的情感美學元素,借助歌聲抒發出歌者和創作者的內心情感,并傳遞給聽者。
(三)民族聲樂作品的美感在于歌聲中傳遞的藝術家內心富有感染力的真摯情感,聲情并茂的演唱方式貫穿于民族聲樂的藝術表演與創作審美思維當中,照耀著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前進道路。先秦到漢初的著名音樂理論著作《樂記》曾有許多精辟闡述,表明從古代開始的音樂理論就十分注重音樂作品的創作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聲音和感情是形式和內容的辯證統一體,為展現出完整的音樂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共同貢獻出力量。掌握臻于完美的聲音技巧,目的是為運用豐富的音色表達出作品的深刻內涵,并塑造出動人的藝術作品人物形象,利用震撼人心的情感表現力,迸發出真摯的音樂情感,從而使動人心弦的歌聲沁入聽眾的肺腑,產生刻骨銘心的聽覺享受,引發知音難覓的感情共鳴。
結語
聲樂演唱者和鑒賞者應當充分挖掘與解讀民族聲樂作品中蘊藏的深厚情感內涵,經過反復推敲與琢磨,來增強對聲樂歌曲情感詮釋的理解,按照各種各樣的曲風來區分不同情感的表現技巧,靈活處理歌曲演唱聲情并茂的特色,從而合理與科學地升華聲樂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深化文化氣息與情感基調。
[參 考 文 獻]
[1]鄧喻藍.民族聲樂“聲情并茂”之審美特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2]廖卉.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之“情、字、聲、韻”[D].華南師范大學,2007.
[3]林紅.論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特點及其情感表現[J].大眾文藝,2014(11).
[4]詹橋玲.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J].藝海,2003(01).
(責任編輯:崔曉光)